2010-01-12 00:00:00 作者:薛序 来源:今日高邮
——读吕立中《情满人间》
文贵情真。散文尤其如此。
所以在文学的诸多体裁中,我除了对小说情有独钟外,最喜爱的就要数散文了,特别是对那些用真情实感写成的散文,往往在读了一遍以后还想再读一遍。现在的散文不可谓不多,报刊杂志上到处都是,但真正好的耐读耐品味的却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究其原因,虽能罗列出一二三四五,但根本的一条却是缺乏真情实感。
《情满人间》是吕立中先生新近出版的一部散文集。洋洋洒洒一百多篇文章虽算不上篇篇珠玑,却因为其中不少文章写的是实感、抒的是真情而不乏可圈可点者。从内容上看,这个集子分为“世说新语”、“往事如烟”、“生活浪花”、“风土人情”、“尘世写真”、“多彩岁月”、“群星灿烂” 七卷,虽然每卷各有特色,但我最喜欢的还是第二卷“往事如烟”, 现就其中几篇简要剖析,以收管中窥豹之效。
《祖母万岁》。本文题目看起来很空,其实不空,隐含着作者与祖母之间的无限亲情。文章开头从梦写起,首先就先入为主地告诉读者,自己对祖母的思念之深,因为“日有所思”, 才能“夜有所梦”。 接着作者说“写这篇文字,鼻子总是酸酸的,泪水潸然而下,竟数次失声嚎啕”, 给全文奠定了一个基调。此后,作者通过若干细节写了祖母苦涩、艰难而又辛劳的一生,写了祖母对这个家庭的贡献和对孙辈的舐犊深情。由于全文句句都是实感,字字充满真情,因而结尾处引用诗人臧克家的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后,也就水到渠成地喊出:“我心中的祖母没有死……我打心里高呼:祖母万岁!”
《抬着祖母“游街”》。 本文既可算是《祖母万岁》的姊妹篇,也可算是续篇。题目就很引人眼球,内容更是独特,读后却让人沉思。一个即将告别这个世界的老人,调动起最后的生命能量,让孙儿抬着她去看看这个多彩世界上所熟悉的人、熟悉的物。“游街” 中她让孙儿们“停” 了四次:第一次停下来是看一块已经镶垫在街头地面上的“石磨”,“老人拗起身来,要看石头一眼。她说,伢喳,这是我们家的一扇石磨,红磨石,现在有机器了,用不上了,让它垫街也行。”这块看似普通的旧石磨,却曾伴随着祖母度过几十年前那个苦难的日子,祖母对它有感情。读这段白描式的叙述,让我想起贾平凹的著名散文《丑石》。祖母第二次第三次停下来,是教育作者如何做人,真正是语短心长。祖母第四次停下来是看一个早已亡故、但对自家有恩的“珠兰奶奶”, “祖母两眼出神地盯着她家院前的玫瑰花……不断地喊,好人哪,好人唷,珠兰奶奶呀,我马上来 !”这样的细节描写又让我想起“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的俗语。
《一提粽子》和《悼翠鸟》是两篇自检式的短文。前篇写作者十二岁那年的端午节,为了“摆胜” 而私自藏起一提粽子,结果粽子却被老鼠啃得只剩下一个空壳,最后只好嫁祸于灰狗,将粘着糯米粒的粽箬扔给它,大花猫不甘示弱,奋起直追,“猫狗争食,牵出十来只鸡前呼后拥地抢啄一路撒下的粽子中糯米饭粒……”文章写得轻松活泼、情趣盎然,但在轻松中蕴含着一个严肃的主题,在情趣中包容着一个永恒的追求,这“主题” 和“追求”就是如何做人。作者最后说:“几十年过去了,每到端午,我在叨念着我还能堂堂正正宣讲‘孔融让梨’ 这个故事么?”我不知作者有没有读过杨朔的《泰山极顶》《白杨礼赞》等,但我觉得,吕立中先生这篇文章中所运用的“篇末点题” 深得杨氏笔法之妙。《悼翠鸟》则“反其意而用之”, 在文章开头就明确写道:“曾有三只翠鸟丧生我的手下,翠鸟‘命案’ 使我无法补救,抱憾终身。”点出题中“悼” 之缘由,接着作者用占全文一大半的篇幅,详细地叙述了自己这个“皮鸟王” 如何发现翠鸟,直到捉鸟、玩鸟、养鸟,最后鸟儿“绝食” 而死的经过。翠鸟一家的死亡给童年的作者震撼很大,因而,此后他变得“爱鸟如命” ,以此来“补偿我对鸟儿们的罪孽”。 文章写得很细、很实,没有亲身经历写不出来。翠鸟之死所引起的追悔之情写得很委婉、很真挚,没有切肤之痛也写不出来。
当然,在《情满人间》一书的其它各卷中,注重写实感、抒真情的也有。比如“世说新语” 卷中的《一盆粉团》、“生活浪花” 卷中的《盘点孙儿》、“风土人情” 卷 中的《生灵皆有爱》、“尘世写真” 卷中的《姑母跑年》以及“多彩岁月” 卷中的《救救刘美英》等,都能让读者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那或悲或喜的真情。
吕立中先生是个勤奋的耕耘者,近几年来,他已经连续出了好几本书,而且体裁比较广泛,曲艺、小戏小品、报告文学、小说、散文等都有所涉猎。听他说,他明年准备出一本诗歌集,这样,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收获就更丰硕更齐全了。
希望能早点儿读到吕先生的诗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