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熊老与“曾老大”

2010-01-05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曾老大”是熊纬书老对汪曾祺的尊称,这种称呼独一无二。

汪曾祺与“下放”寓居高邮二十年之久的文化奇人熊纬书在高邮有相会的机会,但是两人会晤与否,尚不确定。他们神交已久,惺惺相惜的往事趣闻,在汪熊两家及文友中间流传多年。

第一次感受熊纬书对汪曾祺的理解与赞赏,是1986年俊彦之士云集的首届秦观学术讨论会。那是文游游心的文台古迹呼应了改革开放初春的神韵,在隆起的土阜上高邮人跟随少游与外部世界对话。其时,汪曾祺为文游台撰写并挥毫的楹联“拾级重登念崇台杰阁几番兴废千载风云归梦里,凭栏四望问绿野平湖何日腾飞万家哀乐到心头”,刊登在高邮一张小报上。南京来的常教授等几位先生有一种意见,可将“念”和“问”分别后移到“崇台杰阁”和“绿野平湖”的后面,那样写,登什么,望什么,十分明确,由此引起回望与联想,展望与祝愿,也十分自然。他们在小报上勾改过,交给笔者。于是,笔者向熊纬书与金仲辉先生请教,转告了南京教授的意见。在雅致精巧的晚晴园,熊纬书认为南京教授的意见不无道理,但是他更觉得汪曾祺的高明之处,就是有意将文台古迹这一标识物的兴衰演变包含在历史风云变幻之中,也是有心用绿野平湖指代一马平川的高邮,表明它的发展进步关系到成千上万乡亲的安康、祥和。这样写,气势和意蕴极佳。对楹联颇有研究的熊纬书指出,如此构思排序,以实引虚,以虚寓实,乃是对联常用的妙法。金仲辉同意熊先生的意见,说此联是汪曾祺回眸历史、关注民生、守望家园的他乡寄意的点睛之笔。

钩沉历史,检拾那时期的“吉光片羽”,加以梳理,觉得有可能在汪先生第二次回邮时有过汪熊会面。汪曾祺第一次回邮是1981年10月至11月中旬,其时,熊纬书住在城南,有没有参加相关的文化活动,不得而知。第三次回邮是1991年9月底,那时熊纬书已回宁居住。只有汪曾祺第二次回邮时,在政协会议室参加了一个文史方面的座谈会,时间为1986年10月28日上午8点后的一个多小时。高邮政协文史委员会的部分成员参加了座谈会,作为这方面的领军人物的熊纬书理应到会听汪曾祺谈对高邮史志编写的看法,只是因为汪曾祺要赶到棉纺厂礼堂与来邮演出的德德玛等人会晤,座谈会时间很短,又没有合影,无法证实汪熊是否确实见面。但是,有迹象表明,熊纬书对汪曾祺已不是心仪,而是似乎相识。

1986年即熊纬书所注的丙寅冬,熊纬书精心创作一幅山水画,赠送给汪曾祺。根植于中国文人画传统的熊纬书在上世纪80年代正是将以前人为师衍化为凸显“师心”、将多年积蓄的“势能”转化为意趣满纸的时候,益发彰显着他沉雄浑厚的艺术特色。但是,熊纬书赠给汪曾祺的作品,并非往日常见的气势雄伟的高山峻岭画,而是一马平川的地域风光图。既有草堂茅舍,又有滨湖民居,既有苍翠林木,又有平湖白帆,笔法秀雅滋润,留白畅意,显示的是水乡的朴实自然、气清韵雅。熊纬书在这幅山水画的上方有一大段的题画词,旨在请教汪曾祺即“曾老大方家”。其题画词的内容则是熊先生仰慕老弟(熊比汪大七岁)的心迹和艺术见地的自白。他说壮年的时候结交姚雪垠,晚年时汪曾祺嘱我为其画山水图,都感到十分欣幸。他不仅以画示“曾老大”,而且将自己践行的画风、笔法,以线条、书法入画,恪守传统技法等等观念、情景、况味和盘托出,以求教一代文豪汪曾祺。并向“曾老大”这位艺术同道表白,若有人以事西画或借摄影术“来犯”,“我以书法作画金汤永固保”。

熊纬书对汪曾祺的敬重溢于字里行间,称叫汪曾祺为“曾老大”者,文坛艺苑,可谓绝无仅有。平心而论,若从画艺、画理、画史等诸方面比较,汪曾祺难以与其比肩。这里向来务实求真的熊纬书向世人传递一个信息,是曾老大嘱画的。究竟何时何地,留给亲友的是幅佳作,也是一道谜。

三年后的1989年年初,熊纬书又画了一幅颇有寓意的山水,将熊纬书家乡的大别山山林与汪曾祺故乡高邮湖白帆融合于一纸,将两人声气相投的意念熔铸于一处,题诗一首:“闲行步易远,野吟声自高。云林藏古寺,钟声作松涛。”又题:曾老大文坛嘱画即以此帧奉赠,法正,纬又记。

熊纬书那颗在尘世里浸淫得太久的心,在接触汪曾祺的为文为情以后,有一种被洗濯后虔诚待人的喜悦。他本不信“命”,但想想俩人的苦旅,也有“时来天地皆出力,运去人杰不自由”的慨叹。当他得知汪曾祺深谙儒学、佛学的精义,待人处世常是平和淡泊、与人为善,向往的是政通人和、心定气静的和谐,便以篆书书写一联。联曰“如来绾叠华巾又成一结,子贡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熊纬书书忆莲庵主集《楞严经》、《孟子》句为联,那是他曾经消遁于世、无事静坐的写照与况味,也让他的随遇而安的淡定、从容跃然于纸上,两人共通的情感成为别样的情趣,在篆体的结体中叮当成韵。

从汪曾祺家所处的竺家巷到熊纬书住的傅公桥畔没有一箭远。住在汪曾祺故居的曾祺的妹妹丽纹、妹婿金家渝是熊纬书的忘年交。熊纬书赠送“曾老大”的书画,按曾祺大哥的意见,都存放在“故居”。1991年10月初的一天,回到老家的汪曾祺将故居渲染得一片祥和、雀跃。忆旧,哪怕是叙说扛着沉重的麻袋上高跳的苦事,汪曾祺的话语依然像京剧的慢板在徐行,没有沉重,没有愤懑。不知是谁提议换个话题,于是,就有了观看熊纬书书画的“节目”。首先展开的是熊纬书送给丽纹的一幅山水画,墨色山水,浓淡有意,疏密有致,开合有韵,神与物合,心手相应,笔墨苍劲而浑厚,细处古朴而飘逸。汪曾祺先是远看,专注入神,接着走近观看,注目凝思,再后来,便是坐下来细细揣摩,并与家人共同赏析,眼里闪着心满意畅的光。然后,大家又观赏了熊纬书赠送给汪曾祺的书画。

汪曾祺望着熊纬书气孕山水、势生情意的国画,连声夸好,深切感悟到年长的熊先生的非凡笔力和真挚的情意,赞赏熊先生对绘画理念的践行、驾驭已十分得心应手,正在进入他自己追求的“双飘遥去无何有,真率荒寒境难找”的境地。汪曾祺告诉金家渝,熊纬书国画笔法的特点就是以书法、以线条入画,就是坚持“一笔法”,不易啊!这种“一笔法”表明熊先生用笔并非是一笔就能画成,而是对画中峰峦迭嶂、云烟飞瀑、树石桥径,从线条到皴擦点染、再到各种笔法横涂竖抹,都是一笔到底,即指自始自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运笔自如,多面出锋,舒心畅意,那是一般画家难以望其项背的。

评赏熊先生的书画,汪曾祺感慨道:熊先生的书画水平不在小姑爹爹(崔叔仙)之下,也不在省级国画院诸位老先生之下,是时代和地域埋没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