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写在纸上的信

2009-12-29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报上有文章讲到我们的一些日常习惯被互联网改变了,其一就是不再写信,说准确点就是不在纸上写信。传统的书信正在被通讯软件杀死,先是E-mail,接着是QQ、MSN。

E-mail当然更方便,更快捷,更便宜,及至QQ、MSN还能即时互动,何乐而不为!谁还会一笔一画写,再到邮局贴邮票去寄,再等上几天才能让对方收到?这是时代的进步。

我写过不少信,也收到过不少信——那是插队年代。少小离家,独身飘泊,与家人的联系,与同学朋友的交流,全靠一封封书信维系。艰难时世,家人挂牵,对外张望的纯洁目光,青春期的懵懵懂懂,这些都留在了信里。除了有线广播和偶尔可见的集体订阅的一份报纸,书信是与外界联系的主要管道,更是情感的主要依托。常常一封信寄出后,就开始算时间,等待回信。那时邮路似乎比现在还快,与上海通信,一星期可以一个来回。有时“动若参商”,发出的信刚上路,却收到对方来信。

当时人之间十分戒备,怕“祸从口出”,更怕留下证据,因此信件一般都不保存,写信也就事论事,稍有出格,在信末都不忘叮嘱“阅后即毁”。我收到来信有意无意都放在一处,舍不得销毁。日积月累,越来越多,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已堆满一澡盆,放在床下,上面落满了灰,像一堆脏兮兮的废物,每每看见,就有了烦恼:到底如何安排它们?出路无非是销毁或是整理。其时世道已经清明,人们不再惊恐,销毁已大可不必,应该整理出来。

事非经过不知难。第一步,超出标准信纸规格的要折小,书写时没有留足装订线位置的要镶边,落款时间不明确的根据邮戳辨别后确认,邮戳不清楚的根据信的内容大致推算……这是最细致最麻烦的工序。其次是确定“体例”——以人还是以时间?我是确定以人。父亲的家书最多,从1969年初到1985年底共计274封448页,按时期分成五本;一个从小长大的小伙伴次之,69封191页,分成两本;较多的还有一人一本、三人一本,其它的就按类分成两本。自1969-1985年,17年合计562封1005页11本。最后是装订装帧。每本都做目录,注有“序号、发信人、发信时间、发信地点、信件页数、备注”,备注是对少数残信、电报、明信片等作说明。装订后做封面,由于有11集,应该编个序号,觉得以“一、二、三……”为序太过简单,另外取个集名又怕分不出次序,后来想出个既能分类有序又有点意义的做法:父亲的5本以“真善美诚信”五个字组词,得到“存真、至善、唯美、求诚、必信”五个集名,小伙伴的两本以“春华、秋实”名之,同学来信用《诗经》中“鹿鸣”命名,三个人的集子是“三人行”,各方人士的叫“五色土”……既名符其实,又饶有情趣,多集的也分出了前后。小城书法家自告奋勇为书信集题签,用宣纸,楷草隶篆一起上,家书横题,外人竖题……煌煌11册民间出版物就这样诞生了。许多人见过之后,又是惊讶又是羡慕。不过也有遗憾,整理装订时将信封都丢弃了,562封信的邮票也随之丢弃,其中不乏珍贵的“文票”。有识家指点我,作为藏品,光有信纸没有信封,则大大贬值。确实遗憾!不过我更在意它的文化价值。

这些书信不仅是个人的珍贵回忆,还是文化,是史料,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从中不仅能找见家庭与个人的生活情况,如,是妈妈调资补发,给我买了一块北京牌手表;父亲找到一张券,让姐姐买到蝴蝶牌缝纫机,从而让后人知道当年工资是多少,调资能增加多少,知道手表、缝纫机的价格,知道买缝纫机要凭券……还能分辨社会前行的足迹,这封封信都流淌着普通老百姓的忧愁与欢乐,无知学生的热情与盲目,家人不放心游子的揪心揪肺,人们对那畸形社会的企盼与无奈……

按推算,我应该同样写出去这么多信,我很想找见它们。上海家里已荡然无存,十分可惜,那应该是最多的一处。同学朋友那里应该还有一些,上个月一位插队时的朋友,现在上海,寄来我当年信的复印件,五封。我迫不及待地读完,犹如与分别几十年的朋友见面,初觉陌生,后越看越像,最后确认就是那个幼稚的年轻人,那个满脑子理想、以为能干多大事情的年轻人,那个心比天高、志大才疏的年轻人,那就是我自己!虽然看了脸红,但人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E-mail或QQ、MSN改变的不仅是通信方式,被同时改变的还有写信态度。读民国文化人,常看到“沏一杯茶,铺开信纸,将笔蘸饱墨汁,给××写信”的描述,很正经,也很享受。他们的信,往往就是一篇好文章。后来我们虽然没有如此儒雅,但也总是密密麻麻写满三四页。然而现在的电子通信,往往是三言两语,与手机短信无异。无需文章格式,更不必称呼、落款的客套,快是快了,但过后再看,它还是“信”吗?还有保存的价值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