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无欲不刚(外一篇)

2009-12-21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是一副名联。这副名联,一说出自名刹高僧之手,一说乃林则徐首创。到底出自何处,未曾考证过,其实也不重要,就如钱钟书所言,喜欢一只蛋,完全没必要追究蛋是由哪一只鸡生的。重要的是,它流传甚广,影响甚大,屡屡被显贵名士引用,特别是“无欲则刚”几乎成了一些人的座右铭,或者是为人处事的依据。

真的是无欲就刚吗?欲,欲望,欲念,也引用为需求,希望,“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即为此意。刚,坚硬也,引申为刚强、刚直。连起来看,似乎是一个人只要没有欲望就会刚强、刚直。

如果将“欲”理解为私念、贪念,则可,一个人满脑子私念、满肚子贪念,当然刚强不起来,“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我以为,这副名联中的“欲”本义应该如此。

可是,在生活中,名联中的“欲”被曲解了,被扩大化了,扩大为一切的欲望、希望,乃至追求,而误导了人们的行为。所以,一些人一边嘴上念叨着“无欲则刚”,一边是行动上或无所事事、浑浑噩噩,或个人主义膨胀,胡作非为。到头来,人硬货不硬,成了没有骨头的皮囊,成了人所不齿的祸害。

我以为,对一个人来说,无欲不刚。一个人生存在世界上,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欲望的支持和推动,特别是身处逆境,能够很好地活着,是由于心存欲望。

前些时,我走访了某村的一户贫困户,这户人家夫妇俩带着一个还未成年的女孩,妻子得的是肝腹水,丈夫在一次劳动中从高空中摔倒,成了残疾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但他们并没有绝望,靠几亩地和养鸡养鹅维持生活,供女儿上学。男主人说,再过几年,等女儿出来,就好了。“等女儿出来”是他们生存的理由,也是他们顽强撑持的强大动力。女儿是他们的希望,没有了这样美好的希望,病残的夫妇如何能一步步走下来呢。

身处顺境,仍然要有希望,要有追求,缺此的人生一样是沉闷而灰暗的。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原深圳市市长许宗衡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子弟成长为一名高官,可谓志满意得,本可以有更大的作为,本可以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作出更多的贡献,可是,他迷失了前进的方向,丧失了一个共产党人最起码的信仰追求,而跌倒在自挖的私欲坑里。

人,无欲不刚。即使是六根清净、不在五行之中的大德高僧,也有着强烈的欲望。否则,如何能在孤灯清影里面壁十年。只不过,他们的欲望与一般人有所区别而已,他们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宗旨,简言之,于己提升灵魂,于人普渡众生,“众生成佛”。

欲望,本不是个坏东西,辩证地看待它,科学地运用它,时时地修正它,特别是要紧紧地扼住私欲的笼头,把它关在道德和规范的笼子里,那么,欲望非但不会是洪水猛兽,而且会成为我们不断进取、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

人不但不能没有欲望,而且要善于建立美好的欲望,那么,人才能活得越来越坚强,越来越正直,越来越有滋味。

利己与利人

在处理利己与利人的关系上,向来存在四种态度和行为。

第一种是利己利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说的就是利己而又利人。儒家所倡导的“仁”,其核心就是利己利人。凡事既考虑对自己有利,也考虑对他人有利,利利共享,利利双赢,从而达到和谐。

第二种是利人而不利己。“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对这种态度和行为的最好注释。取这种态度和行为的可谓凤毛麟角,但还是有的,雷锋“行程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孔繁森两度援藏,救孤扶贫,都是利人而不利己的生动典型。取这种态度和行为的人,凡事先考虑利人,而把利己控制在最小最小的范围内。

第三种是利己而不利人。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而被一些人奉为圭臬。凡事以我为中心,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就削尖脑袋地钻,不择手段地干。牛奶里做手脚,猪肉里注水,都是这种意识支配下而作出的行为上的反映。

第四种是既不利己也不利人。这种态度和行为是第三种态度和行为的变种,都是从利己的愿望出发而滋生的恶劣后果,因为一个思维正常的人是不希望干出与己不利的事的。比如贩毒,贩毒者是想铤而走险,牟取暴利,结果吸毒者身心遭受严重摧残,而贩毒者一旦败露,身陷囹圄。

不难看出,第三、四两种态度和行为,是我们所不取的,否则,社会将是一个弱肉强食、人人相残的屠宰场。第二种态度和行为,可以作为最高境界去追求,也可以作为理想目标去提倡,但让每个人都落实在行动上,那就是一种苛求。邓小平说过,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自己不富,哪还有能力带动别人富呢。

我认为,最现实最可靠也是最理想的态度和行为应该是第一种,──利己利人。一个人不管做什么事,不仅要思考对自己有利,还要思考对别人有利,把利己利人作为唯一的标准,衡量做事的得失,或者把利己利人作为为人处事的根本出发点,决定取舍,那么,矛盾就少,纷争就少。可是,由于利益的驱使,由于金钱崇拜盛行,利己不利人,甚至既不利己也不利人的事情随处可见,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矛盾。

利己是人的天性,让每一个人都置个人一切于度外,传统社会很难,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更难。我们应该引导社会成员树立利己利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科学处理利己与利人的关系,致力营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并以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点,切切实实地做起来,才能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