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母亲

2009-12-21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董潭村隶属于原川青公社,是名副其实的渔米之村,芦苇环绕四周,清澈的河水把水底映得透明,水下鱼虾游动看得清清楚楚。我家就住在芦苇荡东南角,当地的人号称“小海南岛”。在这个岛上,我的母亲是鼎鼎大名的“和事佬”,她心地善良、为人正直、菩萨心肠,“好事做了几箩筐,好话说的动船装,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踏破了鞋底子”。她把多少人家的矛盾,有离说合了、有分说团了、有散说拢了,是名副其实的编外“妇女主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无论哪家有大难小事到村里解决不了的,只要请母亲出面,保准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有一次晚上我正趴在煤油灯下写作业,母亲在我身边纳鞋底,邻队的史大叔夫妇火急火燎地跑过来,边跑边喊:“张大妈快去劝劝我家杀千刀的!”原来他们的儿子、媳妇在家里要闹离婚,打得鸡飞狗跳,什么人也劝不住,没办法才来找母亲这个“救火队长”。母亲二话没说丢下手中的针线活,披上一件补了又补、缝了又缝的旧棉袄,手里提着马灯就匆匆离开家门。我不知道母亲什么时候回的家,只记得第二天一大早,史大叔老两口特地登门,向我母亲道谢。事后我听说,母亲整整劝了四个小时,拿东家比西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最终这一对闹离婚的小两口重归于好。

还记得在一个严寒的冬天,我们一家六口人吃完晚饭,在微弱的油灯光下准备休息了,忽听门外有哭声,边哭边喊我母亲的名字,父亲打开门一看,是另一个生产队的一对老人,说儿媳不孝,把他们赶出了家门,并扬言从今往后不给一分钱、一口粮。母亲不顾三九严寒天气,一咕噜从床上爬起来,就直奔对方家里。她一边讲赡养老人的道理,一边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进行了狠狠的批评,小两口被说得羞愧难当,当场承诺以后要好好孝顺公婆。母亲满意地回到了家,这时她才发觉,由于出门太急,她只披了一件单衣,套了一双单鞋,在零下七八度的低温下,她的一双脚已冻得失去了知觉。

至今最难忘的一次,就是她带我去邻村一个亲戚家里串门,她一手拎着篮子,一手拉着我的小手,走到半路上,前面突然急匆匆跑来一位中年男子,到我母亲前面,立即双膝跪地,请我母亲帮忙。原来这位男子家很穷,人到中年,好容易说上一门亲事。为了结婚撑门面,不但借了一大笔债,连洞房里的家具都是借来的。婚后不久新娘子知道了,气得抱着衣裳回娘家了。我母亲听后,一声不吭,扔下我就直奔女方家里去,我不但没有埋怨她,反为她热心帮人不图回报这种精神所感染。经过她苦口婆心地劝解,女方当晚就回到婆家,一对新人又团圆了。

有时候,我常想母亲虽然已离开我们许久,但她的身影与微笑,却似乎从未从我们身边消失。她以她的善良与智慧告诉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对待他人与自己。回想着这些往事,回想着母亲的音容笑貌,我安然入眠。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