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6 00:00:00 作者:徐春梅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母亲出生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和那时绝大多数中国农村女孩子一样,母亲没上过学,会走路了就开始帮家里干农活,割草、喂猪、做饭。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年仅十八岁的她,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经过一个异常简朴的婚礼后便成了爸爸的妻子。母亲是幸运的,因为爸爸是一个知书达理、懂爱负责任能担当的好男人。母亲在二十岁的时候生下了我,后来又生下了弟弟妹妹们。虽然家里人口众多,但母亲相夫教子,孝敬公婆、关爱弟妹,友好睦邻,勤俭持家,任劳任怨,赢得了所有人的交口称赞。
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除了去生产队干活挣工分,还得操劳家务——挑水、做饭、洗衣、喂猪。一切琐碎的活几乎全是母亲一人承担。父亲是个“书生”,先在大队当干部,后来又去乡里任职,经常忙到半夜回家,一辈子没学会干家务活。母亲真正是里里外外一把手,女人的活男人的活全包了。那时候家里的田地好像专为母亲留的,妈妈总是在地里耙了又耙,刨了又刨。尽管力气单薄,可她依然拖着瘦弱的身躯,用勤劳的双手插秧、除草、捉虫、施肥、浇水、收割。汗水常常浸湿她的头发,但她不干完农活是不会休息的。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条件很苦,母亲忙完白天,晚上也闲不住,我们姐妹经常一觉已经睡醒,油灯下的母亲还在缝这补那的。母亲做得一手好女红,纺线裁剪无所不会,我们一家六口的衣裤鞋袜,全是母亲用双手一针一线缝出来、纳出来的。特别是我们姐妹三个的方口布鞋,做得漂亮又结实,穿到哪里都有人夸赞。
随着我们姐弟四人都成了家,生活状况大大好转。邻里乡亲都说我母亲好福气,很是羡慕,但母亲仍然是成天忙碌,没有清闲的日子。用她自己的话说,我一辈子忙里忙外操持家务习惯了,不做事反而全身不舒服。在农村她干农活,到了城里,她见院子里有空地,把杂草除掉,种上瓜果蔬菜。什么黄瓜、四季豆、韭菜应有尽有。别人叫她少忙点,子女也不少你吃不少你穿,她总是风趣地开玩笑说:“我现在干活要比过去干农活轻松多了,就当是锻炼身体吧,这样对身体大有好处。”
母亲十分节俭,给她买一件衣服,她准是说能穿的衣服多着呢,买啥呢。我们姐弟出差或者旅游,给她带了礼品,她总是找各种理由拒绝,有时拿出上次带给她的礼物,有些礼物放了半年原包装都没有拆过,她甚至要我们拿去送人。
银发和皱纹见证了母亲勤劳的一生,也见证了她洋溢在心中的甜蜜和幸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