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5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执行主编黄平敲定《点击高邮》及其副题“点击、触摸、感受、品味”的时候,我们心头的精神家园仿佛耸立起时尚的新坐标。新书出厂的前两天,曾任中央某大企业的老总、儿时老同学陈复森离高邮前叮嘱再三,一定要一本全面而又有特色的介绍高邮的书,让高邮随《点击高邮》的读者“走出里下河”。
上海人出语豪迈:要站在太平洋的肩膀上看世界。高邮人也言含豪情:要在邮文化的高地上同大千世界对话。是的,这里是正在打造的东方邮都,任重道运,路长且艰。高邮,一座与邮驿结缘两千余载的古邑,国脉所系的邮,风驰电掣,继往开来;一座与运河通波5000余里的名城,至善至美的水,逝者如斯,不舍昼夜。高邮之立,始于邮驿。高邮之兴,肇自运河。这里有绿野平湖的秀丽,有千舟棹影的琴韵,有天人合一的弦歌,有风流人物的履痕。这里邮与邑的天作之合,亦是河与城的千秋之约,更是史与诗的亘古之缘。邮人自诩的古文化、邮文化、水文化、食文化,它们只分别是古城时空、全景高邮多面体的一个立面,它们显示着别具一格的地域特色,浸润着历史悠久的人文精神,鸣奏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回响,昭示着自强自信的当代高邮人与昨天高邮人杰乡贤的灵犀相通的情感碰撞与融汇。肩负如山、责无旁贷的高邮人,尤其是他们的公仆应仰不怍于来者、俯不愧对后人。点击高邮可能是解读和品味高邮的昨天,惟有创造今天辉煌的人们才能作为璀璨历史的亮点灿星,被明天的后人点击。
诚然,《点击高邮》不是教化、引领一类的书籍。各人根据所需,浏览、品味,或休闲、消遣,皆可。尤其是外地各界人士,能忙里偷闲,随意点击,对高邮有所了解,获悉一二,便是幸事。“走出里下河”可能是我们一辈或几辈人的终身课题,以《点击高邮》这面目一新、图文并茂的书籍推介高邮,也只是为新的邮之路做些“铺路石”的工作。
从参与撰写到协办成书近两年的《点击高邮》问世之时,笔者欣欣然带着新书在乡村有事,发现有60多岁的农妇竟然知道汪曾祺,说是她媳妇有过一本汪曾祺的书。心中窃喜。又遇一位建筑安装企业的副总,他说凡是写高邮的新书必看,《文游台》副刊的文章也读。他关心的岂止是建安流动的脚手架托起的广厦,也在为文游游心的文台夯实厚土。于是,笔者顿时生发一种遐想:文化作为软实力,要取得硬效应,决非一蹴而就的事。而一个地区的文化和它的社会进步成因是多元的。高邮本地父母官的崇德举善、务实亲民至关重要。北宋高邮“所以生群材,名抱荆山璧”,享誉全国,与当时在高邮军任知军、被邮人称为“文章太守”的杨蟠就有关系。他在邮任职约两年半,有形的、潜在的政绩颇丰。高邮籍在外的名人俊杰对家乡的关爱、眷顾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南宋的陈造,临泽人,官至淮南路安抚司参议,一个负责军务治安官员身旁的属员,却全面关心家乡的漕运、农业、治学、艺事,是名闻遐迩的“淮南夫子”。同时,文化昌明、本固枝荣、叶茂花艳,与本地及寓居此地一批热心的文化人也有关联,那些扬名全国的文化名人莅临高邮,滋生出多少情致和逸事,播撒了多少风范和流香,对本地文化事业发展,既推波而助澜,复锦上而添花,是惠及当代福荫后人的美事。此外,与本地城乡的百姓文化素养也有关系。百废待举的1983年10月24日,高邮王氏纪念馆落成典礼之日,学者、教授、名人云集,可谓空前。他们乘车编了序号,训诂学会某号。高邮有一市民不认得“诂”字,便说,怎么现在还开训话会呢?此事传出,后又在大学课堂上介绍,以表明“二王”故乡的乡亲文化素质低下,引得在场听课的高邮学子愤愤然。其实,即使如此,又有何妨。时至1986年9月,已享誉文坛的汪曾祺在《新华日报》发表《他乡寄意》,当时高邮有爱好文艺的基层干部能背下汪老小说中的人物对话,却也有县里领导人不知道汪曾祺是哪里人。不过,那也不奇怪,读不读汪曾祺的文章与一门心思干政绩是两回事。包括干部在内的全民综合素质的提高,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基石。
《点击高邮》由市长夏正祥担任主编,倪文才、张秋红、钱富强任编委会主任,对编写、出版全面、具体、及时予以了指导。据了解,编书者的初衷,是追求它的全面而又简约、质朴而又精美、传统而又时尚,是踏着多位乡亲写过高邮的书、即搭建的“梯子”而又踏层楼望眼开,人各有好,书各有体。我们的良好愿望不可能全部成为现实,因此,《点击高邮》这本众人合作、由市里领导主编的书,只能跻身于写高邮的书林之中,让读者点击,让时间检验,让历史汰洗。如果有朝一日,因为市场需要和读者喜爱,《点击高邮》能修订再版,那才真正彰显出它的存世、传薪的价值。
依然是到乡镇有事,依旧是就邮驿文化与运河文化同有文化的乡民闲谈。笔者问,从扬今挹往的角度,这两种文化中哪一种与百姓的关系更大。乡民直言,过去的邮驿文化是当官的血脉文化,而运河文化或水文化则是无处不在的文化,是百姓赖以生存的人脉文化。在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的高邮,已走出水害阴影的高邮人伫立于运堤的亲水平台,看塔影河心流不去,是因为有了浩淼的珠湖水和丰沛的运河水,才有了生活之利,也才有了生活之美。这里摇曳着水上的高邮,也荡漾着无限的真情和深情。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