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邮乡人的贡献

2009-11-24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倪文才先生的专著《中国邮文化》在第五届邮文化节前面世,这是献给邮文化节很有意义的礼物。说到该书的意义,我以为有两点不得不说,其一它是将邮文化置于更大的结构进行整体研究的开山之作,用刘佳维先生的话说就是“将中国邮文化系统地梳理成独立学科的雏形”。邮文化虽然源远流长,史料丰厚,但,分散多,汇总少;触类旁通者多,专门论述者少;局限于“邮”者多,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少,尤其缺少进行研究所必需的总体框架,更未形成较为一致的学术共识。《中国邮文化》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有朝一日邮文化真正作为重要的文化分支,成为一门单独的成熟的学科,倪著的开拓是功不可没的。其二它是“邮人说邮”。高邮以邮而名,因邮而兴,有着邮文化的丰富资源和丰厚土壤,已连续举办五届邮文化节,在传承邮文化历史传统的同时,也适应新形势,创造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邮文化传承的新活动和新形式,并且在理论研究上也有建树,涌现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中国邮文化》是邮乡人对邮文化的一大贡献。有了这本书,高邮人谈论邮文化会更有底气!

初读之后我有两个想不到:想不到邮文化的内容如此丰富,它几乎贯穿人类文明全过程,涉猎了人类物质创造和艺术创作的多数领域。从邮文化本体的信传方式及其大量遗存、史籍资料,到由邮而生发的文艺创作,作者都一一梳理,将其与历史、文物、文学及名人、典故等结合起来,特别对邮驿的制度演变作了详尽解析。随着作者的娓娓道来,原先不了解的填补了空白,一些原本了解或熟悉的知识,加上邮文化元素之后,则理解更透彻,印象更深刻。如战国的窃符救赵、抗金名将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陷害的故事,经史书、小说、戏曲等多渠道传播早已脍炙人口,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弄清楚,所谓的“符”、“金牌”都是古代传递公文的凭证,都是邮驿发展史之实证——邮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想不到作者搜集了如此多的资料,实属不易!一本《中国邮文化》几乎就是一本“邮”之百科全书,集邮爱好者得之有了工具,普通民众读之增加知识,中小学生课余看看有利于拓宽视野,将多学科知识融为一体。这本书有一个合理、开放的框架,纵以文明发展史为脉络,横及与之相关的政制、交通、地理、文学、文物、军事、外事等诸多方面,分邮驿文化、邮政文化、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四大类,详略有致,分别阐述。作者的细心和眼光也让人佩服。邮驿在古代并不像当今这样专门,它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史料亦丰,但也分散在方方面面,要求得综合性、整体性的著述效果,搜集资料谈何容易?更何况作者并非专业工作人员。听作者说,光搜集资料就花了两年多时间。还要有独到眼光。有些从表面看与邮驿并无关系,如书中提及的楚霸王自刎的乌江、唐贵妃赐死的马嵬坡和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陈桥,这三个地名稍上年纪的人都会知道,但多数人不会知道这三个地方都是古代有名的驿站。驿站都在交通线上,史上留名的风云际会发生在驿站,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三国诸葛亮“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故事也妇孺皆知,然而多少人知道剑门关古栈道就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驿道?一些耳熟能详的东西恰恰最容易在不经意间被错失,而它们都被作者识别并抓住,这才有了这本《中国邮文化》!

高邮是邮乡,过去向外介绍邮文化,常常会说高邮是全国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会陪客人游览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盂城驿,现在我们还可送他一本《中国邮文化》。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