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林斤澜:汪老挚友的侧影

2009-11-17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林斤澜与汪曾祺被人称为“文坛双璧”,有人撰文以此为题,旨在以汪璧映衬林璧的晶莹剔透、美轮美奂。其实,他们都是“名抱荆山璧”的文坛名人,人各有体,亦各有誉。我因崇敬汪曾祺才认识林斤澜、才读林斤澜的文章的,直到他今年辞世,我读他的文章不多,甚至是林先生纪念汪老的文章还没有读过。

初识林斤澜是1986年10月27日在扬州小盘谷。我奉命接汪老回高邮。当时,高邮接待的能力和气度皆有限,面对在场的林斤澜、黄裳、叶至诚,我连一句客气话也没说,倒是汪曾祺亦主亦客地说,我已到了家门口,终该回家看看。你们在扬日程紧,我明天就过来。小住片刻时,当时因为只读过林斤澜刊登在《人民文学》上的《溪鳗》,就同林斤澜多说了两句,觉得他的文章和汪老的文章一样,都很“人性化”,将一个开酒家的妇女溪鳗写得很美,将她生活的环境、即那矮凳桥和那汪汪溪水写得斑斓、灵动,就是没有看出桥、鳗的意象指代和隐喻风韵来。第二天,我将汪老送到江都,中午用餐后又同林斤澜谈起小说的形象和语言来,林先生突然问我还读过他的什么小说,我如实说了,没读过。他说,你多看几篇,就可以自行解答一些问题了。这确实是实话。曾有文艺名人对他(她)的粉丝说过,我每到一个地方都记住一些人,那肠子要打多少结?有些非文非艺的问题,名人更是丢弃不理了。

真正追慕名人、活师前人并不是要让名人记住“我”,而是要让我记住他们的作品的精致和探索的奇崛。与林斤澜分手后两年,我住小盘谷,突然想到应该找找林斤澜的书。在扬州转了一圈,买到林斤澜的小说集《满城飞花》,当晚就通读了他的怪味小说,在他的精当、深妙的行文中,领略他的练达人情和洞明世事。十多年后,我将这本书带到北京请林先生题了词。他很高兴,多少年前随意说的话你还记住,这样认真、地道,真好。我的不经意的“小动作”,却为日后向林先生求题词、文章带来许多方便。

再见到林斤澜先生是1997年5月27日下午在北京友谊医院的一个“小礼堂”里。那天下午,北京、山西的作家李陀、余华、史铁生、李锐、何志云和曾明了,要提前为汪老送行。他们都不参加次日组织上举办的向汪老遗体告别的仪式,就在这医院的太平间、一个比较宽旷的空间再看望汪老一眼。在场领头的是林斤澜,一切如仪,肃穆悲哀。我、摄像的郑佳桦和汪老的家人、亲戚一道静静地参与其中。在这些名作家进入停放汪老遗体的太平间前,我、曾明了、金传捷都自动、虔诚地向汪老致默哀,一分钟又一分钟地肃立着,望着汪老已化装整容过的脸,没有刚去世时的灰暗,心里想着的是高邮、汪曾祺,再则,我们身边站着的一脸凄苦的“她”是谁?后来才知道她就是汪老夫妇都喜欢的年轻的女作家曾明了。直到我们随着史铁生坐的轮椅后面,与汪老告别以后,我才开始向林斤澜等众多作家问候、采访,并请他们题词。当时就知道是林斤澜的好心劝说、再三推动,才促成汪老在文坛的“复出”,也正是这位林先生与汪老声气相投、心灵相通,在温州等地留下他们联袂而行的踪影,因此,对林斤澜油然而生几分敬意。当时,我表达的是汪老写旧高邮的作品佳作迭出,获奖连翩,这方面的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也迎来了他创作的鼎盛时期。但是,不知是什么缘故,林斤澜有了错觉,说高邮的同志认为汪曾祺是大器晚成者,并将此说写入《汪曾祺全集》的前言,将“无知”和“谬误”扣在高邮人头上,岂不冤哉!在场的作家原以为我们是汪老的亲戚,后来才知道是高邮市广电局和文联的,他们都围着林斤澜乐意地回答我们的提问。

第三次见到林斤澜,那是2000年9月27日在林先生的北京家里。高邮要修建汪曾祺文学馆,我们去北京找林斤澜,是请他提供诗文、书信、照片等方面的资料,听取他关于建文学馆的意见,还准备请他为该馆写副楹联。他那放了不少书刊和各式酒瓶的书房里,书香和酒香同样浓烈,他说他和汪老40多年交往的情谊醇厚持久,汪老从事文艺创作可上溯到四十年代初,而林斤澜入党要比汪老早50年。他欣赏两张照片,一张是林、汪两对夫妇十分自然、谐和的合影,另一张是他俩相邻坐着、近似背靠背的照片。林先生平和、宽厚和汪先生的率性、机灵的神色,表明他们背靠背、心连心地各自想他们的“心经”。他俩都希望政通人和,林斤澜的《北京文学》主编被免去后,那时段“心里长草”的汪曾祺写诗劝慰林斤澜。诗的结句“且吃小葱拌豆腐,看他五鼠闹东京”是诗眼所在,一向平和淡泊的汪曾祺于无声处铿然愤慨了。当时,林先生面授深妙,“你读读他的《无事此静坐》一文就知道了汪曾祺诗文的立意了。”其时其景,汪曾祺在《戏谏斤澜》的劝慰诗中,实质上涉及了对政治的看法,也表明汪林二人之间的真挚友情。林先生说,《汪曾祺全集》未收,给一张该诗的照片让文学馆收藏。

请林斤澜为汪曾祺文学馆题写楹联,他一直说他的毛笔字不行,更与书法无缘。事先听汪老的子女说,林先生为一个风景区曾题词,他不肯用毛笔就用硬笔写。我如实地说了大家共同的请求,林先生笑道,哪有用硬笔写楹联的先例呢!我说,林老与汪老的几十年挚友关系,你写最合适。他终于答应了,约我几天后去拿。后来,他真的是用硬笔写了一副楹联,联云:“我行我素,小葱拌豆腐;若即若离,下笔如有神”,对汪曾祺的为人秉性、文风才情概括得十分精妙传神。那便是悬挂于汪曾祺塑像旁的主体楹联。

此后,成立汪曾祺研究会,请林斤澜当名誉会长,他欣然接受。2001年下半年,他应约给汪曾祺文学馆馆刊寄来一篇《短和完整》评介汪文的文字,夸奖《陈小手》是短篇杰作。其实,林文也是探骊得珠,字若珠玑。只是后来,有位先生写了《文坛双璧》,在往事叙述中,通过林斤澜的嘴“抖”出了一件“绯闻”,说是施松卿疑心曾祺和小保姆小陈有关系。倘若这是老友对老友直言相告,为什么林先生又口传他人哩,而有人又写文宣扬呢?!高邮的汪曾祺“乡党”既愤然又无奈。我是专门采访小保姆的,透过她的言谈举止,一个头脑没有病的人是不会有这样疑心的。诚然,仅此,林斤澜高山仰上的侧影依然清晰瞩目,没有林斤澜,就可能没有为高邮争光的汪曾祺。2007年5月18日在北京纪汪座谈会上见到林斤澜,与敬重的前辈合影,在他身上可以嗅到汪老的体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