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9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在市委农工办听说奥林村集体经济位居全市前10,去年工业产值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4万元,于是,国庆长假期间慕名前去探访。车过新建成的珠光大桥,沿珠光路北行,转弯向东,只见京沪高速西接线两旁,南座落着瑞奇饲料公司,北双兔米业集团新产品加工大楼高高矗立;调头向西,奥林大道交叉口,诚信物流平坦的停车场内,一排货车整装待发;向北去沙龙集团、奥林电机塑料公司一排排厂房整齐划一,厂内机声隆隆,好一派繁忙景象;珠光大道延伸段,一排排农民住宅楼正拔地而起。真不敢相信,这曾是二十年前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的思想保守陈旧的一沟乡仇家村。
奥林村的前身是以原龙虬镇仇家村以及其它两个村合并而成的。上世纪70年代初,在二队马在朝等几位社员的带领下,奥林村曾偷偷办过缝纫组、拉丝厂,一度也解决过全村社员“理发、上学、轧米、治病、 鞋、做衣服”的费用,用现在时髦话说是“成果共享,惠及于民”。可是好景不长,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热潮中,偃旗息鼓了。仇家大队的干部群众又回到了大呼隆中,干工分过苦熬的日子。但政治压力、经济困难没有吓倒他们,在队长陈维高的倡导下,他们利用村部500平方米闲置房屋,大胆提出与市服装厂办联营厂。时任市服装厂厂长的李康熙第一次去看了不满意,仇家人又苦干了七天七夜,整理出厂房,最终办成了联营的服装厂。在22年前就提出村企联营,开了全市的先河。联办3年,仇家村获得资金10万元,增强了他们办工业的信心,从此走上了工业发展的前进路。现在奥林村境内有大小企业41家,其中进入奥林工业园的有28家,村自办企业13家。
奥林村在工业发展中,依靠了两位领军人。
一是王荣太,今年已73岁,1973年他冒着被查处的危险,办了拉丝厂,后因技术不过关被迫停办。老王不死心,又办起了技术含量低的水泥预制厂。预制厂办成以后,适逢高邮城第一次大开发,虽是简单的水泥预制板、预制块等产品,但销路大开。企业发展了,对群众生活改善贡献也大了。王老告诉我,上世纪80年代初,仇家大队就开始搞自来水,铺村道路,水泥预制厂共出资58万元。
二是马在朝,就是现今全市闻名的企业家、服装协会会长、沙龙集团的董事长。1973年,老马24岁,不安心在大呼隆中务家,一直寻思着外出发展。先是溜出去学缝纫,被生产队长喊回来,还交了7天的积累钱。他仍不安心,暗地里成立了缝纫组。从缝纫组一步一步发展,与市服装厂联办联营厂,用淘汰的70多台大头机生产外贸睡衣。到上世纪90年代初,又引进80台单头机,继续生产服装。从一个3人的缝纫组逐步扩大,衍变为胜利服装厂、服装绣花厂、奥林西服厂,直至现在的沙龙集团,总资产10亿元,拥有员工6000多人,年生产服装能力500万件(套)。最近又在奥林村兴办沙龙大酒店、沙龙纸箱厂。现时,单奥林村在沙龙集团就业的就有2000多人,年发工资4000万元。
在奥林村提起王荣太、马在朝,上岁数的农民都称赞他们俩是能人,闯出来的。奥林人有今天,多亏他们俩。
从1987年至2009年22年间,奥林村先后有三任党支部书记。三人一个目标,共同围绕一个规划谋发展,使奥林村免走弯路,不受挫折。
陈维高,1987年至2003年。15年间,老陈主要是谋奥林村工业发展。先后创办过拉丝厂、服装厂、水泥预制厂、砖瓦厂和加油站,遇到困难不气馁,失败了再试,终于在能人的帮助下,成功闯出了一条发展工业之路。
黄叶林,2003年至2008年。6年间,回乡青年小黄受外来先进思想的激活,创办奥林工业园,流转土地800多亩,利用城郊优势,分别引进雅鹿等工业企业,与本地沙龙、奥林等企业,建成工业园区;双兔、瑞奇、戚伍、秦邮蛋品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建成农产品加工园区。在城郊第一家引进城区自来水,建成东西2公里长大道,连接原仇家村和先锋村。
徐新林,现任支书。在前两任支书的影响下,正围绕规划再发展,一个占地280亩,投资过亿元的尚程家具城正在建设之中;农民新的住宅楼在建项目年底可竣工,51户农民将彻底告别一户一宅,过上城里人生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