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唱 歌

2009-11-04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小时候,嗓子是不错的,歌唱得还算中听。后来嗓子全被烟给糟蹋了,与唱歌便渐离渐远。

但是,关于唱歌的记忆还是很美好的。

我的小学中学是在歌声汹涌的年代度过的,唱的大多是语录歌,不仅学生唱,农民也唱,不仅小孩唱,大人们也唱,全社会都在唱。邻村的一位八十岁老太太,不仅能唱若干首语录歌,还能跳忠字舞,被作为典型在公社的大喇叭里宣传。我以为,那时候人们唱歌更多的不是为了娱乐,肚子常常填不满,哪还谈得上娱乐——穷而且快活的人,毕竟是少数——而是一种姿态,一种政治任务。

上小学的时候,常被老师安排演一些简单的节目,唱简单的儿歌,跳大头娃娃舞。上了中学就有些不同,参加学校排演节目,开门办学,到农民中演出,这是我这个年龄的人都曾经历过的,没有留下太深的印记。

倒是有一件事,常常被歌声从脑海深处钓出来。好像是高一那年的国庆节,学校组织文娱汇演,全公社的中学生都参加,我所在班级出了一个节目,是男女声二重唱,演员由我与一位女生担当,音乐老师花了好长时间,帮我们排练,一再鼓励我,“你的嗓音很好,一定能唱得很好”,我也积极配合老师,彩排时班主任也很满意。歌词还依稀记得,开头两句是“吹起了短笛唱起了歌,歌声飞出心窝窝”。可是,到临上台演出的时候,我变卦了,向班主任提出,不演。其深层原因是怕同学取笑。那时男女生很少讲话,更没有多少交往。这可把班主任急坏了,脸急得变了形,声音也走样了,说,演不演是政治态度。那时候岁数小,被班主任一吓,还是唱了。但怎么上台的,如何下台的,一点也记不清了。

放假回家,还是唱歌。暑假是带着几个小学生,敲锣打鼓到田头表演自编的以好人好事为内容的节目,少不了唱几首歌。寒假是参加大队组织的文娱宣传队。那时有一定规模的大队都有宣传队,一律叫做某某大队毛泽东思想文娱宣传队。我们大队的宣传队算是办得不错的。比较其他大队,我们大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大队有一所戴帽子中学,学校有三四位有文艺特长且热心的老师,又有十来位与我年龄相仿的文艺青年,演出的主打节目又是扬剧《小陈庄风云》(由《夺印》改编),《夺印》的故事背景就在我的家乡,主人公原型就是离我们大队二三里路的某大队支书。一年都要演出若干场,在本大队演了,还被外大队请去演,齐刷刷的十来位男女青年,男青年是清一色毛领大衣,每到一村,都受到热烈欢迎,那时候农民的文化生活太贫乏了。人群中有人嘀嘀咕咕,“这些演员怕的都是知青啊”,我们听了,心里痛快得了不得,很是出了一点风头。我在戏中扮演一名思想保守的富裕中农,大队会计是由另一位男青年演的,他的戏中有一段“一重山一重雾”的唱词,他不会唱,都是由我在幕后代唱,为此,每次都得到几支经济烟(每包八分钱)的报酬。

在大队演出是有报酬的,一年挣了不少工分。

后来参加工作了,唱歌的机会少了,唱歌作为任务的时代也结束了。

按说,现在唱歌的机会是不少的,唱歌的硬件支持不再是一把二胡,几乎所到之处都有音乐设备。但生理条件却不允许唱了,该圆润的却沙沙哑哑,该高上去的即使抽得脖子上青筋暴起也不管用,该浑厚的却又低得听不到声音。所以,只能临渊羡鱼,或者回忆小学中学唱歌的时光。即使被人一再邀请也想办法推掉。

其实,先天条件差些有什么要紧呢,人家沙宝亮、周迅的嗓子不是有点沙哑吗,非但不是什么缺点,还是特色。但就是没那个勇气拿起话筒走上台去,唱上一首。我是很佩服一些朋友的,尽管生理条件不比我好到哪,也不懂什么乐理,甚至字咬不准,还常常跑调,唱了一首又一首,唱得有滋有味,于人也许不是什么享受,于己却是一次宣泄,一次愉悦,有什么不好呢。

包括我在内的不少国人,太看重面子了,凡事得失心太重,实际上有什么啊,只要不妨碍别人,又对自己有利,为什么就不可以做一做呢。唱歌就是这样,我们又不是音乐家,也不是专业演员,没人会苛求你,一定得字正腔圆,润若珠玑,既不捧着盘子向人家收钱,也不需要自掏腰包,吼上几句,增加肺活量,活跃气氛,何乐不为。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