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04 00:00:00 作者:冯振东 来源:今日高邮
踏上延安这片热土,此时此地,若用心如止水来阐述心境,自然显得稚气庸俗;若用吴侬软语来彰显个性,定会贻笑大方。唯有满怀敬仰,带着热血沸腾的感动,方可不虚此行。四年后,能再次来到延安,实乃三生有幸!
四年前,延安之行的所观所感,至今历历在目!印象中的延安,没有盘旋的高速公路,有的是蜿蜒曲折的山路;没有宏伟的高楼大厦,有的是冬暖夏凉窑洞式的矮房;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有的是响彻世界的红色经典;延安人也没有沿海城市人惯有的“精明”,有的是根深蒂固的淳朴与憨厚……
四年后,延安火车站的整洁舒适取代了当年的臭气熏天,省道高速取代了当年的曲折山路,一座座错落有致的高楼取代了当年的小矮房,“延安”香烟也由四年前的四块五升值为如今的四十五,等等。毫无疑问,天道酬勤,这些都是延安人智慧的结晶,都是延安人自强不息强有力的见证。
当我们赞叹这些深刻的视觉变化时,仍然有理由坚信:延安始终没变的是催人奋进的红色经典、浓厚的人文气息和延安人的特有的淳朴!
和四年前一样,无论是置身于杨家岭、枣园,还是革命烈士陵园,听到的不是吴侬软语,而是极具感召力的“演讲”。边听边回味,渐渐便能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当年也在此与伟人和亲爱的“战友们”并肩战斗过,想到这,热血自然而然为之沸腾起来;看到的不是矫揉造作,而是“不爱红妆爱武装”。他们虽不是军人,却有统一的制式服装,标准的站姿,端庄的手势,无不体现出“军人”特有的气质;感受到的不是市场经济的冲击,而是一如既往的红色洗礼。当年伟人们住过的窑洞,睡过的床,用过的桌椅等物品,六十多年后,仍然都按原样保留着。用延安人的话说,保留原样就是要用它们来教育子子孙孙,来看了才能遥想当年伟人的艰辛创业,才能铭记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才能更加坚信党的正确领导,才能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安康!
是的!一个民族,倘若不能牢记历史,不能居安思危,那是非常可悲的,在当今世界也很难有立足之地!可以坚定地说,作为华夏子孙,我们理所当然不能忘记当年在延安这片土地上,那些为了追求真理,为了革命的彻底胜利,为了后辈的幸福而倒下的革命烈士。他们长眠于英雄纪念碑下,同样作为革命军人,作为他们跨越时空的战友,我们虽不能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但决不能不知晓当年他们“三战三捷”的辉煌战果。作为华夏子孙,我们不应该忘记当年的延安人民为革命而做出的巨大牺牲和卓越贡献!胡宗南进攻延安时,烧了村庄、毁了道路,使这片本就贫瘠的土地,变的更加苍凉,但却始终没能改变延安人民赤红的心和永恒的精神,他们无怨无悔,义无反顾。
有道是:满腔的血,向天祭,千杯的酒,酬知己,人世间善善恶恶终有报,是是非非定能清。祭什么?在延安这片圣地上倒下的无数英烈;酬什么?伟大的延安人民;报什么?邪不胜正;清什么?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
挥挥手,别了,红色延安!
挥挥手,别了,伟大的延安人民!
(注:作者系郭集人,现在上海部队工作。)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