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贯通古今 雅俗共赏

2009-10-27 00:00:00    作者:刘佳维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邮文化》序

江苏省高邮市是全国二千多个县(市)中惟一以邮命名的城市。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早在奏代就“筑高台、置邮亭”,著名的盂城驿就在高邮,明代便是京杭大运河沿线的一个重要驿站。高邮人离不开邮,赞誉邮、保护邮、传邮、用邮,与邮结缘,源远流长……历史造就的高邮,文化底蕴深厚、古今遗存完好,真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之地。客观上高邮具有邮文化资源的优势,被现代高邮人继承发展的同时,更有开拓与创新。

现任高邮市政协主席倪文才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弘扬邮文化的有心人,一位不断探索和有追求目标的人。笔者有幸在他所编著的《中国邮文化》付梓出版之前看到20余万字的全部书稿。在阅读过程中,笔者很难想象作者不是邮政人。而在我的眼中,他真不愧是高邮人,既是一个高人,又是一个邮人。高就高在,倪文才先生将邮文化上升到理论高度并能贯通古今进行系统地阐述;要说是邮人,其概念既大于邮政人,又大于集邮人。他的作为表明确可称为名符其实的文化人。

作为邮文化,它究竟具有哪些特质?它的历史渊源、发展轨迹、所包涵的内涵与外延,它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它的现代价值等等问题,也许业内和从事专业研究的人能知方略,或能言之其详。可在笔者阅读《中国邮文化》时,感觉真是不一般,研读中潜移默化可悟出原本许多不可言传的韵律。全书几百页的书稿,按邮驿文化、邮政文化、书信文化、集邮文化、弘扬邮文化五部分组成,通过翔实和生动的内容,形成全书的脉络体系,书中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史料性的价值。难能可贵的是,前四部分内容,多为历史的回顾与继承,多为传播与发展,而第五部分弘扬邮文化的内容,既是作者亲历组织与参与实践活动的总结,又是对现实意义的开拓与创新,充分展示新时期邮文化的活力与时代特征。

通过阅读,不难看出,倪文才先生在编著过程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归纳起来其创作过程至少要经过三部曲。其一是作者调查、整理、研究的过程,他列出了大量的参考书目,拜访过诸多专家学者,吸取了更多的学识;二是作者对邮文化重新审视、重新阐释、重新定位的过程,他能吸收百家所长为己用,在原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中国邮文化系统地梳理成独立学科的雏形;三是开拓创新的过程,他旗帜鲜明地打出“中国邮文化”的旗帜与品牌。通过这一过程,笔者认为该书面世后必会触发许多读者或称当代邮人的思考与探索,定会推动对邮文化的深入挖掘与研究,定会呈现更加丰富多彩的亮点。这才是倪文才先生出版本书的真正意义,也正是他勤于耕耘,乐于奉献之动力所在。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有人将文化比喻为一棵大树,而邮文化是其枝干或分支,但它的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邮文化》能够成书出版发行,是邮文化研究及理论形成的阶段性成果,为邮文化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对这一定位的看法,笔者认为既是对作者的努力给予肯定,又为后来者留有余地及空间。正像作者自谦的说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按笔者的认识,就是要“一石激起千层浪”,希望更多有兴趣、有志向的人,共同参与弘扬邮文化的事业。

笔者为倪文才先生不断推出新作而感到高兴,因为,与他相识的数年间,已拜读过他写的《故事里的故事》、《跨越国界的爱》等文学纪实作品,通过这些书籍,感受到他流露的真情实感,体会他热爱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奉献精神。笔者为全国集邮联能有倪文才这样的理事、高邮能有这样的集邮协会会长而感到欣慰与自豪。为此,笔者不但要感谢他,而且要向他学习。

文化自身的发展与要求,会使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文化进行碰撞和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形态,使得先迸文化不断涌现,落后文化不断被淘汰。时代要求对文化进行科学的整合,从而逐渐形成全视野、多维度、深层次的人文大观。文化不仅是民族的、地域的,也是国家的、世界的。

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作为一名领导干部,作为高邮这一特定地域的一员,倪文才对文化大发展起到了的推进作用,这也是职业赋予他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华夏儿女,不管是笔者、作者、读者,我们都有弘扬先进文化的责任和义务,让我们共同做出新贡献。愿《中国邮文化》受到读者的喜爱!愿倪文才先生不断展现新文采!

(序文作者系亚洲集邮联合会副主席、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