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7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读《中国邮文化》一书有感
以邮文化自诩的高邮人说过,我们一届又一届举办邮文化节,是站在邮文化的高地上同外部世界对话,并沿着新的邮之路前行,与春天把晤,去接轨世界的潮流。倪文才先生编著的《中国邮文化》,表明他的热心、静心、潜心的研究已构建了邮文化一座新的峰峦,这在一马平川、绿野千顷的秦邮古邑十分引人注目。笔者十分欣赏为此书写序的亚洲集邮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刘佳维的评价,即他夸倪文才“不愧是高邮人,既是一个高人,又是一个邮人”,妙言骋怀,生发联想,身为高邮邮文化研究会会长的倪文才,正以高人与邮人在呼唤,学习、宣传、弘扬邮文化,是高邮人的重要课题,倪文才身体力行、以身示范地跨出了一大步,值得学习,令人钦佩。
《中国邮文化》一书,使我们这些热衷研究邮文化的写手怦然心动,眼睛一亮。在认真阅读、并与原先掌握的邮驿文化资料进行了比较以后顿悟,那丰富而又精炼的邮驿历史的生动展示,那探骊得珠、情趣横生的史料、实物、典故的连翩而出,那古人笔下的“送人亭上别,被马枥中嘶”表现“始发宿亭”的诗意情景和倪先生精辟简约的分析,都一一跃然眼前。这本综合系统地研究、解读邮文化的书,重拾并琢磨那些珍贵的历史碎片,还原、靓化令人心仪的邮驿文化从童年走向成熟的威仪容颜,也记载、镌刻了驿马、飞雁史诗般追逐直至日薄西山以后、邮政文化、集邮文化又凤凰涅 似的展示新生与辉煌。人们会感受、惊叹一种古老邮驿穿透历史的坚韧力量从古传今,摇撼着“华夏一邮邑、四海无同类”的高邮。高邮因邮而生,因邮携手,历史上驿马奔驰、守望传邮了百千个寒暑,而今是挹古扬今、继往开来、彰显着信息时代邮文化的全新风流。一书在手,围绕邮文化,读史学文、习典赏诗、谈信议函、爱邮说邮,广泛涉猎,按需拈来,随意可得,在中国邮文化重要节点高邮,有幸如此,不亦乐乎。
还是那位写序的刘佳维先生在评价倪文才其人其书时称,“他的作为表明确可称为名符其实的文化人”,看到这句话,心旌摇曳,此言妥帖么,作为硕士的倪文才,为教为官、从文从政,都是“货真价实”的文化人,且是文化人的带头人。笔者在他“麾下”心情舒畅工作过多年,深知他作为一个地方临政莅事者从政涉文的不易,也分享过他笔耕不已、著书述事的甘苦。他写的《故事里的故事》,用散文的笔法将1931年特大洪水引发的灾难、重建、救援写得那么真实、生动,入情入理,“故事”摇曳的是水上的高邮,荡漾着人世间超越国界的无限深情,也才有了记者从国家图书馆看到《故事里的故事》而循迹寻至高邮的追踪采访,也才有“故事”里人物的后代在续写真情的佳话。这次编著《中国邮文化》,倪先生搜集材料之广、潜心研究之深、反复推敲之细,就是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同志也难望其项背。直至今年国庆节前夕,十分认真的责任编辑还同倪先生联系核对、校正事宜。该书第56页“邮驿诗词欣赏”一节中,引用了南北朝王褒《始发宿亭》一首诗。编者询问,这诗五言六句,是否有诗句遗漏,请核对。倪文才多方查阅资料得知,原文引用的是一首律诗,核对无讹。一般人以为律诗在八句或八句以上。南齐武帝永明年间以后,也有六句的,被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而十句以上则为排律或长律。倪文才据此与编者作了沟通,把每一个疑点或误谬解决在付梓之前。这也让编者对一个县域的为官为文的作者有了新的认识。
诚然,现在县市一级领导人百分之百的是出类拔萃的文化人,他们担负的政事,面广量大,路长且艰,历史上的高邮父母官的作为不可同年而语。但是历代崇德举善、务实亲民的父母官的政绩、文章,都存世良久,传薪很远,读他们的诗文,阅之如古镜可鉴,入之似文游游心。既然被誉为“又是高人,又是邮人”的倪文才先生在召唤着同行者、后来者,大家把这本《中国邮文化》的书可视为一种贮存,随时点击,以长知识,亦应急需。也可将这本书作为一种指向,邮文化的研究、推介、升华,任重道远,“柳遇春风会着绿,船离滩头定扬帆”,跟随着我们的会长,我们可以有所作为,“扁舟日日趁清溪,杨柳芦花向客低”,勇于践行,虚心学习,对一切弘扬邮文化、建设新高邮的方略和举措,我们心怀感激;对一切本地的和外地来邮的临政莅事者和各界成功人士深怀敬意。崛起高邮的人脉、文脉、血脉的搏动,首先在他们的心中,邮文化的浓浓淡淡的绿,深深浅浅的花也常常绽开在他们的身旁。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