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2009-10-2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重阳节已至,自然就想到文革期间熟读的毛主席诗词《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廖廓江天万里霜。”重阳节后,草木渐渐凋零,大地逐显凄楚,悲秋就成了中国古典诗赋对秋的主题,而以重阳为题材的诗章词作,则更借凄清、萧杀的秋色状景寄托怨情,吟唱别恨。吾亦即将进入老年人的行列,故对秋特别地敏感,我爱秋、惜秋,偶也叹秋、悲秋。而毛主席的这首词却脱尽古人悲秋的轨迹,一扫衰颓萧怨之气,以壮丽的诗境,昂扬的柔情,唤起人们为理想去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云淡,这个季节登高远眺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而本地并没有高山可登,泰山庙、奎楼自然就成了好去处。现在城市都长高了,随便在那个高楼顶上都可以极目秋色,放眼长空,涵养乾坤之气,沐浴宇宙之风。与登高相联系的就是吃重阳糕了。高与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一直延续到现在,在重阳节吃上松软的重阳糕,看到以五色纸剪成的斜面形小旗,那重阳节的意味似乎就有了一半。

重阳,历来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秋风起,蟹脚痒,重阳聚会饮酒、吃蟹、赏菊、赋诗自古就成时尚。重阳还有佩茱萸的风俗,故又有称“茱萸节”之说。茱萸是重阳的重要标志之一,意在避邪去病。茱萸又称“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仅关注现时的生活,而且对未来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珍惜健康、祈求长生与延寿成了众多中老年人的最大心愿。现在的重阳节虽佩茱萸的习俗早被陶汰,然持蟹赏菊的风气正“方兴未艾”。

1989年,我国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良好风气。无任父亲节、母亲节还是重阳节,均渗透着对老人的关注、关心与关爱。“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着爱人常回家看看……”一曲《常回家看看》,曾拨动了千万人的心弦,尤其让老年人热泪纵横。某项对老人的问卷调查显示,“健康”、“希望子女孝顺”分别排在前两位。可见大力弘扬我国的孝道文化,尽力赡养老人,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社会课题,也是衡量一个人品行的主要依据。“百善孝为先”,试问,若一个人对父母亲都不能尽孝,他对别人能真诚吗?对社会、对家庭能负责任吗?答案是否认的。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尊老爱老,愉悦人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