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5-03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一、高沙馆得名于郡名
《方舆胜览》卷四十六,高邮军,郡名“高沙。有高沙馆”。《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邮军,同下州,高沙郡。”高邮宋代为军,高沙为其郡名。
高邮乃汉代古县,南朝萧梁时期,高邮“置广业郡,寻以有嘉禾为神农郡。”隋初废郡为县,李唐沿袭之。宋人厘古,却未取其旧时的郡名。《说文解字》段注引大雅传曰:“沙,水旁也。”文天祥《发高沙》云,“晓发高沙卧一航,平沙漠漠水茫茫。”自高邮沿水路奔通州,一路穿行在平原水网地区。 “平沙漠漠水茫茫”,就是这种景象的写照,“平沙”即为水旁之地。清人刘文淇在《扬州水道记》一书中指出:“凡濒江濒湖之地,皆谓之沙。”真州之有白沙镇,通州之有金沙镇,皆一时之名镇,是为沿江之地。
就字面意义而论,与之相对应的,高沙则是水旁的高地。高邮之得名,原本就是因为“筑高台,置邮亭”。康熙《高邮州志》卷之一称,“高邮始于秦,故称秦邮,居水中,形如覆盂。”高邮城傍湖临河,诚水边之高地也。因此,高邮之有高沙郡名,无论是基于历史的传承,还是因之于地势水情,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其实,平白一点说,高沙郡名本质上就是高邮军的别名。高沙既可以指称郡城,也可以涵盖郡境内的全部地域,还可以代名郡内的建筑设施。显然,高沙馆是因为高沙郡的郡名而来。今天,高邮城东北的高沙园小区,亦是如此。
二、何为高沙馆
《舆地纪胜》卷四十三,“高沙馆,即国信监司之行衙。”说文云,“馆,客舍也。”高沙馆为行衙,乃大吏出行在外的办公之所。宋代各路转运使(漕司)、提点刑狱(宪司)、提举常平(仓司),皆有监察辖区官吏之责。《宋史》中无有行衙的记载。嘉定《赤城志》卷三,“天台馆,在州南一百三十步,俗名行衙。”王象之《舆地纪胜》成书于嘉定、宝庆间,与《赤城志》相当,故其笔下的高沙馆当为正式名称,行衙则与天台馆一样,为其通称或俗名。
赵宋王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规定监司官要在一年(或二年)内,巡察所辖地区一遍。哲宗元 五年(1090),诏“转运、提刑司按部,二年一周”。徽宗宣和四年(1122),定“诸转运,提点刑狱,岁以所部州县量地远近互分定,岁终巡遍。提点刑狱仍二年,提举常平一年一遍。” 监司的责任和权力,“朝廷外置监司以为耳目之官,提振纲纪。天下官吏有贪墨而不廉者,有违越而无操者,有残毒而害民者,有偷惰而弛职者,一切使之检察其实以闻,朝廷所赖以广聪明于天下而行废黜”。
监司一方面要遵制巡行,不得“端坐本司”,但亦不得“故留诸郡”。为了防止监司官利用出巡之机,勾结地方势力, “巡历所至,不得过三日,有事故不得过半月。”故而,行衙就成了各府、州、军、监备而候用的一个处所。高沙馆,正是这种性质的行衙。
南宋时期,高沙馆本责之外,又兼了外事接待任务。纵观古代中国,中原王朝和周边各族的关系,多是朝贡体系内居高临下的关系。两宋则不然,宋辽之间、宋金之间可视为兄弟之邦,是一种比较对等的外交关系。宋廷置有国信所,专门负责外交事务。每逢元旦、新皇帝即位、皇帝和太后的生辰或丧事等吉庆丧哀之时,双方都要派使节前往。使节往来,沿途的接待任务基本上由地方上承办,国信所主要负责指导与督办。“国信一路郡县驿亭陈设什物……诏自京令国信所,缘路委监司一员先事点检完治。” “更不自京差内官并祗应人等,只委本处令佐管勾排办,令府界提点司官提举点检。”绍兴和议后,宋金以淮水为界,高邮处在宋金使节出行的重要通道上。绍兴十三年(1143 ),金国使节前来贺皇帝正旦,国信所差使臣三员沿路赐御筵,“一员于平江府排办,一员于镇江府排办,一员于盱眙军排办”。无疑问的,高沙馆亦有这样的外事接待任务和相应的接待能力。《舆地纪胜》言其“国信”,指的就是这种对外事务。
战争与非常时期,高沙馆尚另有派用。建炎二年(1128)正月,高宗驻跸扬州,“移扬州宗室于泰州、高邮军。”高沙馆比较完备的设施与功能,自然是安顿这些宗室成员的首选之地。《宋史》高宗三,建炎四年 “五月乙丑,升高邮军为承州”。以薛庆为“承州、天长军”镇抚使。绍兴三年(1133)三月,“以韩世忠为淮南东路宣抚使。”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进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镇抚使、宣抚使、都督皆为辖区之最高军事首长,专一时之军权、行政权和人事权,成为独立于政事堂和枢密院二府之外的方镇,具有行府之实。薛庆、韩世忠、张浚三人都曾在高邮谋划军事,指挥过对金战争。高沙馆理当成为其行府,至少也是行府的一个组成部分。
三、何处高沙馆
宋代的高邮城虽然是军城,但却是一座小城。开宝年间筑城之后,其后的元明清三代,间有修葺,但高邮州城的总体面貌几无变化。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一,城池,“邮有新旧二城,今之城宋之旧城也。周围一十里三百一十六步,高二丈五尺,面阔一丈五尺,四围皆有濠堑。”新中国成立后,高邮城墙仍然存在。东起魁星楼护城河一线,西迄镇国寺塔西夹河;南至天桥(南城门),北及通湖路(北城墙)一线,此即《高邮州志》所说的旧城,也就是宋代高邮州城的范围。依照现在的高邮城区地图量算,高邮城东西与南北长宽约略相当,各为1400米,乃一小小方城。 “一州斗大君休笑,国士秦郎此故乡。”杨万里笔下的高邮城,极为真实而贴切。
隆庆《高邮州志》卷十一,古迹,“高沙馆,在州治西南。郡名高沙,以此,今废。”卷之一, “州署在城中少偏东。”“西察院,在州治西,旧名行府。”查明隆庆《高邮州志》州城图,比照今天的高邮城区图,州前大街(今府前街),自东门至西城墙下之教场;南北大街(今中山路),自南门至北门。两条大街将高邮城区分为大致相等的四个部分,高沙馆的位置当在西南区域,也即州志所说的“在州治西南”。南北大街西侧与之并行的市河,河上有桥名南市桥,今名南石桥,这是一个极有价值的地标。笔者在高邮城区地图上作了量算,沿原高邮县政府(州署)向西,自中市口顺着中山路(南北大街)向南,至南石桥,路程630米;自南石桥沿西塔街(西门大街)向西,至河心岛一线(原西门),距离580米;自南石桥沿中山路至南城门,距离600米。
紧邻南市桥西门大街北侧,为行府。隆庆《高邮州志》卷之一,州属署,“西察院在州治西,旧名行府。有大门三间,二门三楹。内有正堂、后堂、两庑,规制与东察院同,而差狭焉。”“东至弃并民地界,深二十四丈;南至官街,阔十六丈;西至官街,深二十四丈;北至河,阔十六丈二尺。”街坊,“凤凰街,分巷七”;卷之二,桥梁,“凤凰桥,在州西南,乾明寺前。”行府向西至西门,依次为养济院、五圣庙。行府向南,官街与南城墙之间,东为预备仓,今市河仍有桥名南仓桥;西为光孝寺,今名镇国寺。行府向北至州前大街,折向西行,大道北侧依次列有彰孝坊、工部分司、乾明寺、教场。行府的大致位置,对应于今天市河以西,凤凰桥街(凤凰街)以东,西塔街(西门大街)以北,玉带河西延线以南的这一片地区。
这个行府,应当就是行衙,也即高沙馆的所在。
隆庆《高邮州志》,“高沙馆,在州治西南”。 行府位于城区的西南部,在大的格局上,与高沙馆的区位完全吻合。
行府的具体位置,亦似为高沙馆量身定做。高沙馆原本就是上级监察部门所在地,既要行监司之责,也要免干扰行政之弊;临近南门,直对陆上驿道;临近西门官河,水路通达,便利于官差的水路出行。行府的位置,完全符合这样的要求,实际上应视其为精心布局的佳作。明清两代的西察院均安排于此,绝非偶然,不单单是对传统惯性的继承,也是合乎逻辑的必然选择。
“旧名行府”,乃是沿引自宋代的制度。行府为宋代在京师外设置的调度军务的机构,有点类似于近现代的军事行营,置罢无常,转徙随时,全视形势的发展需要而定。高沙馆有没有正式充任过行府,今天已经无从确考。但行衙与行府在功能上,的确存在着相当多的交集,以行府称之,并无不妥。再者,以行府代行衙,乃是就高的称谓,这在古人的行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