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老房子,草房子

2009-09-22 00:00:00    作者:于宇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常常怀想起故乡的老房子。它们零零散散,高高矮矮,大大小小,就像棋盘上不规则的棋子。

老房子都是草房,且土墙土壁。这是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那时候,我的家乡很穷,压根儿就没有瓦房这个概念。

农家的房屋因家境而异。家境好的人家,住的是“四合头”,即前后两进,左右两厢,中间有个院子(这是极少数);差一点的人家,就只有三两间甚至紧巴巴的一间了。但无论家境好的还是差的,所有的屋顶都是用麦秸或稻草铺盖成的。屋顶呈“人”字形,中央凸起的部位叫“脊”。屋脊两边依次下垂,直到屋檐。这大概是为了避风淌雨方便。

替人家盖房子的手艺人,叫“茅匠”。茅匠很忙。因为草房子不像瓦房那样经久耐住,每过一年半载就得翻盖或修补,挺烦人呢。

记忆中,故乡有好多个“庄子”。庄子是相对散户而言,说白了,就是农家房屋的自由组合。庄子有大有小,大的几十户,小的十来户,常冠以姓氏,如张家庄、刘家庄、孙家庄什么的。也都是清一色的草房子。宋代理学家邵雍的《蒙学诗》中有两句:“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诗中的“烟村”,大概也就是庄子吧?

我家那时也住在庄子里。但数我家的地基最高,房屋也比别人家多些,有大小五间吧,除灶房外,还有个小天井,里面长些花呀草呀之类的。这在周围的邻居中,算是“出类拔萃”了。记得每年春天的时候,燕子就会从四面八方飞来,它们成双结对,或在天井上空飞翔、呢喃,或从堂屋大门进进出出。它们肯定是恋上我们家了。果不其然,没几日,就见屋梁上鼓出一个小碗大的“包”,再过些时日,里面就会叽叽喳喳地探出几个小脑袋来!家人于是大喜,精心地呵护,草房里从早到晚荡漾着一股欢乐祥和的气息。

最惹眼的,还是爬满屋顶和墙头上的藤蔓。这是母亲的“杰作”。有番瓜的,有丝瓜的,还有紫褐色的扁豆藤。这些藤蔓自由自在地伸展着,缠绕着,那些大大小小的绿叶在风中婆娑,无数的小黄花、小红花,在叶间绽放……远远看去,草房就像个被调皮的孙女们精心打扮过的祖母,沧桑而又惊艳。

这是老房子留在我脑海里的最深的印象。

也许是常年累月的孤陋寡闻吧,那时,我对外面的世界不甚了了。1962年底,我当兵来到无锡,发现那里的农村遍地都是砖瓦房。这使我大开眼界,便感叹,苏南苏北到底不一样呀!

不过,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对家乡的草房子还是情有独钟。草房没有瓦房那么宽敞明亮,更别说气宇轩昂的楼房了,但草房也有其独特的优势。我的体验,草房子最大的优势是冬暖夏凉。因为屋顶是用草一层一层铺盖成的,中间还搪了许多泥,加之墙壁是用土脚垒成的,里外也都用泥糊着,坚固又厚实,不仅能避风雨,连暑气和寒气都进不来。我那时常住的是北房,面积不大,就十来个平米,西墙上方有一个脸盆大的窗口。夏天无需摇扇子,冬天不用升火炉,照样能香喷喷地一觉睡到大天亮。我在乡下的日子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来了。

时代在变,一切都在变,房子也如此。

如今,在我们老家,满眼见到的都是瓦房和楼房,要寻找草房,竟比当年寻找瓦房更艰难。这都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要说有,只有离老家好几十里路远的地方,有一处,叫“东湖度假村”。那是供游人休闲度假的景点。前年,我和家人去过一次。那里全是一排排很精致的草房,河边有快艇,林中有栈道,门口有吊桥,走进屋子,里面沙发、电视、空调,应有尽有。不用说,这是一种“伪原生态”。我们整整玩了一下午。临走时,当地一位熟人笑问我:“不想在这里住一宿过把瘾?”我冲他一笑:“想是想,就怕花了钱还住不出当年的感觉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