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9-14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董潭村地处临泽、横泾、周巷三镇交界处,三面环水,犹如半岛。过去出门靠“一条船、两条腿”,交通不便,十年九涝。800多户人家,窝在半平方公里不到的庄子上,又叫“董家团”。董潭村是革命老区,由于地处偏僻,解放战争中高邮县委曾三次在董潭村召开扩大会议,部署开展革命斗争。全村有28人参加革命,参军支前,先后有9人献出了生命。电影《湖上的斗争》中的铁小伙原型就是董潭村的史善元。
1961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在董潭村拍摄故事片《夺印》,田华等一批著名演员驻扎在董潭村。那时我一直想去,因年龄小未能成行,从此去董潭村一直是个心愿。直到1977年春,我调县工作后,一次随县领导来到董潭村,只见庄上茅草房子户连户,没有一条像样路,露天茅缸一排排,人的面貌不咋样,人们尚处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阴影之中。《夺印》中描绘的那种“水乡三月风光好,风车吱吱把臂摇”、“大河流水波连波,蚕豆拢圩喜心窝”的水乡风光荡然无存,孩提时代一直憧憬的董潭村在彼时我的心目中黯然失色。
己丑年金秋的一个双休日,我随市老促会理事长、上世纪70年代初董潭村老支书史善成先生,重访董潭村。我们的车从临泽镇政府出发,不到20分钟便进入了通村黑色公路。史老很有感触地告诉我,上世纪60、70年代在村工作,到公社开会就靠两条腿跑,晚上散会摸黑赶回——“现在20分钟,过去2个小时。”现时的董潭村,东近甘临公路,西邻安大公路,南边新六安河横贯东西,新铺通组两条水泥路长达2公里,计划铺设庄上十字水泥路1.5公里。交通工具一应俱全,全村私人拥有轿车34辆,摩托车110辆,电动自行车685辆。
车去大西荡。过去上万亩草荡资源虽丰富,但抗御灾害能力特差,熟田一季稻,遇水就无收,28个圩口均为“滩子田”、“瓦圩子”(意即易破)。一担芦柴草只卖块把钱,“拿起刀杆千千万(指芦苇),丢了刀杆就逃饭”。现在经过改造,只见原来的大西荡:6500亩鱼池和特水养殖,增氧机在哗哗地欢笑,蟹欢鱼跃,年产水产品3000吨以上,产值4000万元;1500亩荷藕,荷叶一片绿,荷花相映红,阵阵飘香;1000亩果园,苹果、梨子挂满枝头,硕果累累,正待装送往超市。支部书记史恒富告诉我们,为当好农民的后勤部长,村里专门成立了水产、荷藕、果品三个专业合作社,为500多种养殖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去年全村集体经济收入170万元,在全市281个村中排第七;村民人均收入8420元,是“全面小康先行村”。很巧,车停在白杨树边的一家超市门口,遇到的老板娘是我43年前初中的老同学孙梅英,她头发虽已花白,人发福了,但精神特好,说“过去荡中心,现在开超市”。
回到董潭庄上已近傍晚。只见一排排小楼房在夕阳的余辉映衬下金碧辉煌,家家已打开了电视机收看节目,户户用上了新建的无害化厕所。庄上还新建了30座垃圾箱,安装照明路灯140盏,各条巷子全是砖头或水泥铺设,总长达6公里。特别是卫生医疗条件的变化,令人赞叹。史老介绍说,解放初不谈治病,都是请“大仙”(指巫医)。他的弟弟史善茂眼疾,请“大仙”在家跳,结果双目失明。现在村上建了便民卫生站,小病不出村,大病村统筹,百分之百参保。
古村董潭,愿你在共和国的大家庭里越活越年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