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家乡的风

2009-09-07 00:00:00    作者:姜文定    来源:今日高邮

子婴河的南岸不远处有一座高大古朴的建筑,屋脊鱼龙吻相对,屋面蝴蝶瓦平缓,屋内雕梁画栋还有卷篷走廊,院内一株泡桐树郁郁葱葱,粉红色的泡桐花开满时就像是天上的朵朵祥云。院外还有一个我们小友的宽阔的广场。院内中庭住着成奶奶一家,东边住着仲大妈一家,西边就是我的家,三家相处十分融洽和谐,腌菜季节,廊道上、庭院内、大场上晒的红萝卜干、大菜分不清是谁家的。1991年4月我到文物部门工作后,才知道我家住了十多年的房屋就是常住庵——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到文物部门工作,莫非有缘?前不久听文物普查的同仁说,宋代锐意为儒、后来终成一代文豪的陈造,也曾居住在这里,哈,那是不是又沾上了一点文气呢?哪知这里曾是让人顶礼膜拜的圣地,哪知这里曾住让人高山仰止的大师啊!

临泽镇上有条贯穿东西的大街叫安乐寺大街。安乐寺全称为大安乐教寺,我们俗称为大寺庙,久而久之,大寺庙都叫成大字庙了。安乐寺已不存在,解放后改为临泽粮站,占地面积很大,一眼看不到边,围着院墙转一圈可能要跑一个小时。提到安乐寺,镇上人都会感到一份自豪,全国(准确地说应该是江浙一带)最大的寺庙“两个半”,一个是镇江金山寺,一个是杭州灵隐寺,半个就是我们镇上的安乐寺了。位于镇西的天主教堂是一座玻璃窗占满墙体十分高大的建筑,山墙上的十字架在蓝天上,我们小时尽管在镇上串街走巷,跑呀遛啊,但走到那里我脚步就会轻轻地、慢慢地,教堂内就更不敢进去了。大概是五六年级的时候,妈妈带我去过关帝庙烧香求签,庙内光线很暗,天窗透过道道光柱,幔帐像轻纱一样,金色的关公塑像显得英武威严。据说我们镇上原来有泰山庙、城隍庙等大庙宇,一座寺庙一座学校,我们临泽镇人淳朴而诚实。

“张家的孩子到美国读书啦!”“沈家的孩子文章上报纸啦!”你漫步在古街上,准会听到这样的议论——我的家乡学风盛行文风相传。

我小时候喜欢看小人书,一分钱看一本,小人书里有“刘关张”,有“白骨精”,有线条色彩,那是个鲜活的世界。当时爸受“冲击” ,靠妈在缝纫店赚工钱生活,妈总是靠借下月的工资过日子。看一本书一分钱,暑期妈规定我一天只能看一本小人书,韦家小人书店就在缝纫店旁,一本看完还想继续看,只好再要钱,“妈妈再给我一分钱。”如今,每当我们在城上的临泽文友、画友“沙龙”时,我们会经常提到小学、初中的那些老师,想起安乐寺西街头上老师宿舍那盏不眠的灯。

1978年,我曾手绘过临泽水晶月饼盒的彩稿,美丽的嫦娥在白云朵中飞向有着子婴河、后河大桥、古街的月宫。时代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饮食习惯变化了,但我总会在每年的中秋节品尝一下香甜软酥的水晶月饼。水晶月饼佐料十分考究,馅心中放有西瓜仁。那时夏天,你会看见中大街上家家户户在门前一张小桌子上“嗑”西瓜子。要把西瓜仁从西瓜子中取出,有一套专用工具,小块木头上有一个类似起子的刀具,刀口向上,一只手抓一颗洗净晒好的西瓜子放在刀口上,一只手握着小铁锤轻轻一“嗑”,瓜壳两半,再取出乳白色的西瓜仁。小铁锤敲的力度要见工夫,重了,瓜子“嗑”坏了,轻了,瓜仁取不出。取出的瓜子仁送到食品加工厂按斤重拿钱。在那个年代是一种“摸两文”的副业。那时镇上家家户户都有副业。有的人家打席子,有的人家是结鱼网,我家是打箔子,把一根根芦材用草绳编织起来,箔子砌房造屋用。爸在水乡董潭供销社工作,深秋他总会买船芦材回来,晚上深夜灯光下,妈妈和我便会“打箔子”,草绳梭子甩过来甩过去,甩过去甩过来。我就体会到站着睡觉的那种感觉。爸爸总是说:“箔中自有书学费,箔中自有新衣服。”

逢年过节镇上会有跳钟馗、踩高跷、挑花担、荡湖船等上街表演,整个镇上会沸腾起来。我们一帮小友也会跟着队伍狂欢,跳呀蹦呀!

“巴根草节靠节,你家婆娘二十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