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牛桥”的变迁

2009-09-07 00:00:00    作者:薛崇庆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位于河网地区的临泽镇小李庄。解放前,这里荒滩连片、芦苇密布,每到洪涝季节,一望无际的东荡几乎天水一色。庄上原有200多户人家,中间夹着一道湾沟河,当时,为了便于交通,村民们用树木排列成一道既狭窄又简易的小桥,由于桥的东头有个牛棚,于是人们便习惯地叫它“牛桥”。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牛桥这个地方就好比现在的休闲场所。尤其是到了炎热的盛夏,牛桥两头的树荫下,一些男男女女总是三五成群聚集在阴凉处,有拆破布的、有编草鞋的,还有说家常的。中午时分,烈日当空,一群孩子以牛桥为跳水台,一头栽到河里,不一会就能从几十米的地方露出水面,水乡的孩子不论男女,八九岁就练就一身好水性,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孩子们为了填饱肚皮,整天泡在水里靠取鱼摸虾度日。

那时候的晚上,村民家里既没有电灯,也没有电风扇,更没有现在住的大房子,闷热的天气使得大人小孩都无法入睡,于是人们都习惯地拖着脚板,纷纷来到桥头纳凉。“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牛桥由于年久失修,加上风吹雨淋,两头的桥枕已摇摇欲坠,桥上的木棍断裂残缺,人一旦走到桥上犹如荡秋千似的摇晃。记得“文革”期间,学校组织了文艺宣传队,我们每天晚上都要到学校排练节目,一次排演结束回家时,外面伸手不见五指,瓢泼大雨使乡下的土路一下子变成泥泞烂道,我们只好光着脚,从桥上一档一档地爬过去。时近隆冬年末岁尾,村里不知从哪里弄来了几根木料,大伙七手八脚打桩、拉板,终于架起了一道2米多宽的木头桥,并在桥头上用芦柴和松枝扎了个大拱形门,圈门的上方放了三个大大的“忠”字。从那以后,是凡过桥的人,都必须先背上一段“毛主席语录”方可放行。

转眼间,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农村大地,村里将千亩荡滩开挖成精养鱼池,从此村民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集体经济实力也日益增强,牛桥由木板桥换成了水泥板桥,大街小巷都陆续铺成了砖头路,村民骑自行车、开拖拉机便可直接过桥,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收割机、卡车、小轿车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了方便交通和水产品运销,去年,村支部、村委会投入20多万元,建成了一座拱形大桥,水泥路直达界临沙二级公路,村里一下子就新增了6辆卡车。现在每到捕捞季节,来自山东、安徽、浙江等地的各式鱼货运输车纷纷慕名而来,把本村的鱼、虾、蟹、藕等农副产品,源源不断地运往大江南北。牛桥历经沧桑,见证了家乡60年的巨变。如今,牛桥已成为父老乡亲走向大市场的一道致富金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