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那时农村的夜晚

2009-09-0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夕阳欲去还留的时候,一抹余辉把大地染成淡淡的粉红,村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归巢的倦鸟与扛着农具归来的社员,一起拉开了夜晚的序幕。此时,庄上的吆喝声多了起来,鸡鸭鹅也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学生早已放学,在河里“扑通、扑通”地打完水仗,玩耍了一阵爬上岸,头发未干的窝坐在门口地上,在等待家长的归来。岁数稍大一点的早已把门打开,熟练地帮家里做起家务来。

那时的农村没有通电,煤油灯成了照明的主角,昏暗的灯光与天上的星光相辉映,组成了夜晚有光有色的世界。我们知识青年,应着农村,和着农民,与他们一起过着原始的劳作生活。惟一能体现现代生活的就是有线广播了,什么国家大事、天气预报、公社会议通知等,统统源之于广播。遇到刮风下雨,广播断线是常事,大家也习以为常。有收音机在农村也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的事。

那时的晚饭很简单,也很有特色,也很健康。烫个饭,摊个馊头饼,吃点臭苋菜梗就行。吃饭间,男人女人说些柴米油盐的琐事,生产队的张三赵四,田沟河边的菜地,猪圈鸡窝的修补,亲来客往的应酬,无关浪漫的风月,一趟儿女的学习,这就是生活,实实在在的生活。

饭后,乡亲们搬出木凳搁张床在门口,手拿蒲扇边拍蚊子边扇风,也有带张竹椅,卷张凉席,去村头的桥上或场头上乘凉。忙碌一天的人们似乎觉得现在才是享受生活的开始,老者和肚子里有墨水的成了众人追捧的对象,他们常常成了夏日夜晚的重要角色。大家谈古说今、故事变迁、闲言笑话,打情卖趣、庄东庄西、张长李短......能涉及到的都能畅言。唱段扬剧、哼个小曲,来段秧歌“隔趟栽”,也都是家常便饭。隔三差五的公社电影队也会到大队放场电影,这在当时的农村可算是顿文化大餐,大人小孩、邻村旁队的都拥向放电影的场头,人多的时候连屏幕背面也站满了人。这就是农村文化,现实的农村文化。

月亮爬上了树梢,蝉也歇了,风也停了,青蛙间隙性地唱着歌,萤火虫也似乎没精打采。借着月光,亦或摸黑,乘凉的人们扶老携幼走回家去。偶尔也会因脚步声惊扰了哪家小狗,“旺、旺”地叫两声,不过很快就消逝在夜色中。农村的夜静得出奇,村民、村庄连同夏夜,一起沉睡于梦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