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的父亲我的高中生活

2009-09-07 00:00:00    作者:蔡明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父亲蔡志和已经离开我们两年多了,然而他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常浮现在我眼前,是那么明晰与亲切。尤其是不久前父亲曾亲手创建并任校长的周山中学(原吴堡中学)建校五十周年校庆消息传来,更激起我对他深沉的怀念。

父亲是江都人,1951年作为扬州师范首届毕业班班长身份前来支援高邮教育,先后任临泽小学大队辅导员、北片学区辅导员,1959年曾任高邮城中小学校长,年仅32岁,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接任吴堡初中校长。1968年初,县里要在原初中学校基础上扩办高中,父亲得知这一消息,多次到县文教局、县委反映情况,在县委领导支持下,创办了吴堡高中,面向界首、马棚、张轩、营南、周山五个乡招生。当时吴中的老师都具有大专以上文凭,水平较高,又很敬业。只因仍处于“文革”之中,又没有升学压力,所以正常开设的一些文化课内容都不深,数学就学到对数、一元二次方程,英语只有个第一册,物理是力学、电学,政治课都是学“两报一刊”社论,每周上两节体育课;课间操全体师生还跳“忠”字舞,人人都很虔诚认真。学校有农田二十多亩,两节劳动课学生就在本校种植蔬菜,插秧种麦,有时还到附近生产队去帮老百姓收棉花,撒猪脚粪,学开手扶拖拉机,劳动结束时每八个人为一桌,可到食堂领取一盆烤红薯或者烂面青菜汤,不少贫困学生因此还填饱了肚子。除了“学农”之外,还找机会学工、学军,学校曾组织全校师生野营拉练,挎上背包,打着红旗,一路唱着歌步行六十多里来到高邮城,参观了水泵厂、电机厂,帮助工人浇铸翻砂,打锡钢片毛刺,灌沙子做变压器散热管,晚上就集体打地铺,借宿在高邮中学教室内。当时住宿生多,晚上附近乡村有电影也可自由去看,师生一同前去跑个十里八里地也不觉远。到大的节日,还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每个班级在老师的指导下都排演一出“革命样板戏”或折子戏。因演出水平较高,附近大队每每邀请学生剧团前去演出。晚上搭上戏台,掌上几盏汽油灯,吃过村里招待的用脸盆子装的红烧肉、煮大块鱼,略作化妆后,学生演员就登台演出了,一招一式,一说一唱,不时引来当地群众的喝彩与夸赞。学校还正常开展师生篮球对抗赛、班级联赛,其中有一次还邀请临中、界中师生男子篮球、男女乒乓球队来我校联赛,当时他们是穿着红卫兵军装,坐着挂桨机冲水船过来的。每个学期开学初,学校还请革命前辈来校讲战争年代的故事。

几十年后提起这些往事,吴中的老高中生仍感慨良多,这些都是在父亲一边任校革委会主任,一边作“走资派”被陪斗的情况下实现的。现在想来,父亲在其中作了怎样的工作,其辛劳与委屈可想而知。父亲曾在他的革委会班子里吸收了两名学生委员,其中的曹洪林同志,后来参军转业在青岛任文化处长,他常年与父亲保持联系,父亲在病重之际,他曾专程前来看望。他也很为父亲争气,曾受到朱基总理亲自表扬与文化部表彰。

吴堡中学后来先后由完中过渡到职中,再因高中规模调整,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撤消了完全建制,父亲也因工作的需要在这之前早离开了学校。但其办学五十年来,尤其是创办高中三十五年间,吴中为社会与地方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今年,在周山镇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利用吴中五十年校庆契机大会校友,招商引资,发挥了重要作用。我想,九泉之下,父亲若有灵感知,当会欣慰万分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