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英明领袖毛主席一声令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就在全国掀起了热潮。头脑被“革命”膨胀得尚未清醒的红卫兵,怀着对党、对毛主席的赤诚之心,义无反顾地背着被包“上山下乡”去了。本该在城镇升学、就业、生活的青年学生,由于种种政治原因,竟脱离原有的生活轨迹,以一种逆向流动的状态参与到社会变革中去。他们心中装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哪里知道迎接他们的却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磨难。
“老三届”的我,随着“革命的洪流”来到了司徒公社耿庭一队插队落户。该队地多人少,特地要了一男一女两个知青组,一个知青组由6个人组成,也就是说耿庭一队一下子来了12个劳动力。该队除了大片的水田,还有不少草田,草田长出的芦柴能打窝集、草帘、芦笆,又能盖屋,知识青年的房屋就是用芦柴盖的。
那时的农村,除了少量高田外,大部分都是“一熟”的水田。一到冬季,白茫茫的水田连成一片,少有的几颗秃树在寒风中颤抖,真有点荒芜凄凉的感觉。过年开春后,社员们忙罱河泥、积肥、拉田、做秧池;在耕牛不足的情况下,人拉田已成常规。秧池田一般都是人工拉,拉田的活常由3至4人组成,一人扶犁,2至3人在前拉。我经常拉“头纤”。拉头遭秧池时,水面上还结有薄冰呢,一般情况下,上身穿棉袄,下身穿裤头,扶着拐杖。拉田经常踩到“牛脚窝塘”,拉得多了也学会“让塘”、让破碗碎片。一天下来,双腿冻成紫红色,脚被划破是常事。
记得1971年4月底的一天,白天我在庄东“一顷”拉田,晚上,疲惫的我早早入睡了。然睡得正酣时,突然觉得很热,且有“辟辟、啪啪”的响声,猛一惊醒,只见房屋东面锅灶后火光冲天,“不好!失火了!”火势顺着风向迅速蔓延开来,庄上顿时沸腾起来,拿桶拿盆的都有,多年不用的“水龙”也抬来了,人们呼喊着、嚎哭着,有将水泼向知青屋的,也有将水泼在邻近并未着火的农民屋上。最终知青屋焚毁得只剩下一点断壁残迹,但幸好没有“城门失火,殃及池鱼”,邻近的农民房屋一点没有受损。
是什么原因导致失火至今都没有搞清楚。虽然公社、群工局均派人来了解失火原因,只是分析了几个可能性。有的说是阶级斗争新动向,是阶级敌人放的火,有的说是锅堂余火未灭,有的说……其实事后我们分析可能是本知青组一位老兄所为,他是准备烧吃的,不慎将火种掉在地上,燃着了背后的芦笆墙,惊恐之下又没有采取有效的灭火措施。由于他一直不主动承认,大家有碍面子也就作罢了。火灾发生后,本公社及相邻公社的知青纷纷前来探望和慰问,充分地体现了“插友”的“阶级感情”。
平生第一次经历火灾,但终生难忘。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