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4 00:00:00 作者:黄世贵 来源:今日高邮
多少年来,每当我路过邮兴公路西端的时候,都要深情地驻足凝望一下公路的北侧,我曾经工作过的石油机械厂。有时还到厂里转一下,拜望当年一起做过工、共过事的老师傅、老朋友,叙叙旧、谈谈心,觉得是一种欣慰,一种释怀,一种享受,一种甜蜜。前几年,工厂退城进园,这里再也听不到隆隆的机器声和铿锵有力的气锤声了,心中似乎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惆怅,然而,往日的工厂轶事以及在工厂几年的锤炼的喜悦与收藏却不会因工厂的迁移而淡漠。
上世纪七十年代,高邮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城,当时工厂不多,机械行业比较大的是水泵厂、石油机械厂等。在工业学大庆的热潮中,我能成为一名工人,确实是一种荣光。
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当时震动整个苏北的一个宏伟创举,我们石油机械厂自己制造自己安装了六米龙门创床!这在当时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这在苏北、苏中地区还是极少的,因为技术要求高,安装难度大,铸造体积大,加工母机要求高。工人师傅们那个时候的主人翁意识特别强,技术人员的科学态度十分严谨,厂部领导班子事业心、责任感也特别强,真正做到了“两参一改三结合”,即工人参加管理、干部参加劳动,打破常规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硬是靠艰苦创业、锐意创新、勇敢创造的三创精神,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困难中昂起头,逆流中一声吼,大步流星朝前走,夜以继日,全心投入,终于使“六米大龙门创”在苏中腹地诞生了。我记得当时的县领导和工业界的同仁们都来祝贺。我作为参与“龙门创”会战的普通一员,只要提起此事骄傲自豪的余波仍不时地在心中荡漾。
当时的石油机械厂,除了领导层之外,人员结构多层次,全方位,有经验丰富的产业工人,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有曾经“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有从部队退役的干部战士,有从农村来的能工巧匠,各具优势,各显特长,相得益彰。尤其是在大学生和知识青年们,在工人为主体的队伍里,和工人师傅们朝夕相处,耳濡目染,应该是一次再学习、再实践、再深造的极好机会,无形之中陶冶了他们的情操,锤炼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境界,开阔了他们的视野,炼就了他们的筋骨。可以说,石油机械厂是一座熔炉,一所学校。不是吗?时过境迁,弹指一挥间,三十年过去了,从这里走出去的同事们遍布各个不同的岗位,且深深地打着工人阶级的烙印。有的走上了“救死扶伤”的医务领域,并担任了苏南某大医院的主治医师和本地医院的院长岗位;有的成长为工业战线上的专家、工程师和技术骨干;有的走上了市里的以及有关局的领导岗位;有的二次创业,独领风骚。值得钦佩和称赞的是坚守阵地、传承精神的一线师傅,他们无怨无悔,默默地战斗在这块热土上,他们没有受喧嚣和浮躁干扰,没有被泥沙俱下的浪潮冲走,他们坚如磐石地守卫着这块阵地,闯过了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骄人业绩,演绎了一场又一场动人故事,从而成为如今榜上有名的华兴石油机械有限公司,为高邮的工业经济挑了大梁,成为了支撑高邮经济建设的生力军。
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竞争如林的市场经济大潮中,石油机械厂依然笑傲江湖,屹今在秦邮的经济开发区。我以为,除了改革意识强、科技含量高、思想理念新之外,很重要的一个潜在因素,是工人阶段的品质,大庆精神的元素、吃苦耐劳的本质、无怨无悔的胸怀是他们心灵深处的一种基因、一块基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