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是世界上邮驿起源最早、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成功地发现并运用通信规律组织书信传递的国家之一。从殷商甲骨文记载传递活动开始,到清末开办现代邮政,裁驿归邮为止,我国的邮驿史长达3000多年。
高邮因邮而得名,因邮而名扬天下。据汪曾祺先生回忆,在西南联大时期,就有一则很有名的地名谜语,航空信,谜底是高邮,高邮的名声在外地是很响的。
公元前223 年,秦王嬴政灭掉了楚国,即在此筑高台置邮亭,故名高邮,别称秦邮。在秦国的施政体系中,建驰道,设邮亭,是维系统一国家的重要举措。从秦都咸阳到山东地区的齐鲁之地,建有三川东道。从涿郡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地区,到吴越地区建有东海道(或傍海道)。自秦国南下楚地有两条东西并行的驰道,东海道是东部沿海的一条。
在中国古代,至少元代以前,苏北地区的海岸线尚在阜宁、盐城、东台一线,高邮距离海边并不远,是东海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从咸阳沿三川东道东行,经东海道折向南下,可以快捷地抵达江南的吴越地区。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经假道东海道,经过高邮,巡幸江南。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属广陵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这是高邮立县的开始,从此,高邮的名称使用了差不多两千年的时间。
中国古代地名的得来有很多的缘由,因山形水胜或方位而得名的,如广陵、海陵、江都、淮阴;取吉祥平安之意的,如兴化、泰州、靖江;据有故国封地、传说与典故的,如邗城、邗沟、邗江,宝应,常熟与太仓等。高邮则不然。
邮本是一种国家通信机构与职能工具,一种行业,并非是地域文化。古代的中国,称作邮的地名,曾经是很多的。秦昭王逼大将白起自杀的杜邮,在陕西咸阳东(今渭城区渭阳乡任家嘴东);刘邦征讨叛将英布,张良抱病送行至长安东面之曲邮;著名的卓文君的家乡叫邛邮。这些曾经叫作邮的地名,历经千百年的淘洗,业已成为历史的记忆。在全国二千余县市中,唯有高邮一家沿用不辍。
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个中原因何在呢?
在汉字中,邮的本意是边远地区传递文书的驿舍。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这个比喻道出了邮的功能。邮的字义有经过之意,在古代,邮为尤的通假字,引伸出埋怨和过失之意。故而,邮在汉字中算不得美好吉祥之字,因而在地名中渐遭扬弃,人们即使在人名中也很少选用。
高邮则不一样,其字面含义为高过,也就是高行高过之意,俨然吉祥之喻。同时,高邮二字及其组合,其声其音也是相当地响亮,也就难怪乎一代又一代的高邮人如此地青睐和固执了。
如果说仅仅偏爱于从祖辈承继而来的域名,并不能说明问题的全部。
邮驿是古代的“国之血脉”, 高邮从秦代的邮亭逐渐发展成了规模很大的水陆驿站,并因此而抬高了自己的身价。隋代开通了大运河之后,高邮成为沟通中国南北生命线,扼守着水陆交通要冲的一个重要城市。清代康熙帝、乾隆帝六下江南,在沿运河路过高邮时,都曾上岸游历过。高邮如今城西北还有御码头这样的街名,运西则有送(驾)桥的乡镇,是当时皇帝由此经过上岸的一个历史见证。高邮的邮驿历史,高邮的邮驿文化,从中华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那天起,就没有中断过。
一脉相传的邮驿历史,铸就了高邮丰富的邮驿文化,留下了众多的邮驿文化的遗迹,甚至于渗透到社会层面的文化心理中。驿传的设置与运作对高邮的影响深远,至今高邮口语中还保留了它的某些印痕。高邮人俗呼馆驿里的驿卒为“驿子”,一个人不懂装懂、冒充内行,便讥笑他“充老驿子”。在地名中还有馆驿巷、饮马塘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盂城驿。
盂城驿,是明代京杭大运河旁一处极其重要的水陆驿站,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高邮市区南门外,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
在我国漫长的邮驿史上,历代建立的驿站、递铺数以万计,但绝大多数已荡然无存,盂城驿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驿站。盂城驿承接了高邮的秦亭、汉舍、唐馆、宋站、元赤的邮驿风范,显示了邮驿文化发祥地之一的魅力。
盂城驿的得名与北宋高邮词人秦少游有关。秦少游诗云:
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
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
盂城就此成为高邮的别称,盂城驿故而得名。
明太祖朱元璋雄才大略,上马打得天下,下马治得天下,在历史上算是有作为的开国皇帝。至于在文化上,朱皇帝充其量只是个自学成才的工农干部,大搞文字狱,钦定八股文,不仅少有建树,反而做了很多为后人诟病的蠢事。但对于各地驿站的命名,倒是个例外,颇有些文化品位。明人程春宇作过一首《水驿捷要歌》,说南京到北京的千里驿道上,共有驿站46处。其中,“龙潭送过仪真坝,广陵邵伯过盂城,界首平安近淮阴”,扬州、高邮和宝应皆不用域名。朱元璋改元代的秦邮驿为盂城驿,委实是眼光独具,立时平添了许多的诗意韵味。
朱元璋取了盂城驿这样的雅名,功莫大焉。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终结朱明王朝江山的两个关键人物,恰恰都与邮有关。
李自成,陕西米脂人,21岁时当上了银川驿卒,相当于今天的邮递员吧,这是他平生唯一的正式工作。《明史》说:李自成“善骑射,斗狠无赖,数犯法”,不是个安分之人。不久,他就丢掉了这份工作,成了下岗工人。17年后的1644年,也就是农历的甲申年,他带领百万大顺农民军,攻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朱明王朝灭亡。有网民笑言,李自成是史上最牛的下岗工人。
吴三桂,明末清初辽东人,祖籍江苏高邮,武举出身,以战功擢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李自成攻破北京后,吴三桂降清。吴三桂作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平灭张献忠,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并绞杀,彻底清除了南明的残余势力。吴三桂为清廷立下了不世之功,也背上了汉奸的千古骂名。
纵观高邮的历史,可以明显地探寻到县邑、邮驿的演变及其显示的邮之源、邮之路的清晰轨迹。可以说,一部高邮二千余年的历史,就是一部统一国家的邮驿通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