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前些时候,写了一篇《也说读书》的短文,就干部读书、学生读书和阅读方式等谈了一些认识。本文想就干部读书问题再谈一点认识。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读书好与否,对社会风气乃至国家前途命运至关重要。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关于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为各级领导干部全面提高素质和能力开出了良方,而要做到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有正确的读书观。身体靠锻炼,心灵靠读书。读书可以立德、修身、养性、改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学习古今中外历史知识特别是学习中国革命史,可以加深对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规律的认识,也可以加深对从政之大道的认识,修养从政之德;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和确立的必修课;从题材广泛的读书中对照自己的言行,更可以明是非,知对错,正所谓“学则智慧,不学则愚”,“学然后能知过,学之笃然后能改过”。读书是福,领导干部只有善于学习、终身学习,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应对各种挑战。读书可以造福自己和家人,造福国家和人民,造福全社会和全人类。古人说过,有工夫读书谓之福,有力量济人谓之福,有学问著述谓之福,无是非到耳谓之福,有多闻直谅之友谓之福。读书居五福之首,足见读书之重要。我们应坚定自己的读书观,少一点物质享受,多一点书卷气息,从吃喝应酬、玩乐奢华中解脱出来,领略“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的幸福境界。读书是责,“非学无以广才”,“学则治,不学则乱”。读书是各级干部增强治国理政本领的重要途径,更是一种责任。
其次,要带着问题读书。领导干部为什么要带着问题读书,它是职责使然,是现实要求,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领导干部要基于问题探究性地读书,要推进理论的发展并指导实践。领导干部带着怎样的问题读书,我以为应做到“三为”,即为知、为己、为人。为知,就是为了积累知识,增长学问、识见和智慧。为己,就是古人所说的修身、正己,培养自己的人格、道德和情操。对于读书完全“为知”而言,“为己”已经是大大提高了一个层次和境界。但是光做到这一点还不够,从更高的层次上说,还应该“为人”而读书,为“黎民百姓”而读书,即周恩来少时所说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每一位领导干部显然应该做到这一点。
再次,读书要有量的保证。邓小平在建国初就说过“领导同志要学习拿笔杆”。而能够做到“拿笔杆”,归根到底靠的还是要多读书。黄宗羲有一句话,叫做“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这句话用在现时,也还成立。读书多,这个“多”是要有一定数量保证的。最近,《人民论坛》杂志调查,收回有效问卷10047份,另有120位干部接受电话采访,由于工作忙、应酬多等原因,33.4%的受访干部每周的读书时间为0至3小时。因此,建议这三成干部不妨学一学清康熙、乾隆年间的一位学者型官员李绂,他读书的经历:“小时看书,日可二十本,字版细密者,犹不下十本;今来馆务(翰林院)分心,余力无几,或一二本而止。七阅月中,看《三国志》、《晋书》、《南北史》及李白、子美、义山、飞卿、子瞻、放翁诗各二遍;尔雅、孝经、仪礼、论、孟诸注疏,史记、前后汉、隋唐书、五代史各一遍;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后周诸书及宋、辽、金、元史不及一遍。”读书要有量的保证,长期坚持下去,必有好处。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