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15 00:00:00 作者:赵福林 来源:今日高邮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界首镇每年要举办庙会,会期订于农历七月十五(俗称“鬼节”),从规模、形式等与其它地方的庙会相比较确具有不同的特色。
第一个特色:黑白“无常”开会道。是日,由两个“衙役”各敲不同声响的大锣领头,接着由俗称“地方鬼”的“黑白无常”开道,身着皂服,戴着写有“见我生财”的高帽子,手持“哭丧棒”,形象非常可怖。据说谁碰上“哭丧棒”谁便生晦气,所以拥挤的人群即自动让出一条道来,好让会场序列成行。最显目的是“六角伞”,玻璃上镶饰云藻彩画,嵌有72张灯头。还有用绸缎制作的十数柄“万民伞”,围系多色丝穗,帏书多人姓名,作为万民拥戴的象征。跟着便是各种会场拉成数里长队。
第二个特点是:“土地”、“城隍”双出巡。先是陪侍出巡的“土地爷”被抬到城隍庙的偏殿后,城隍爷才从后宫升驾到前殿,鸣炮24响,在鼓乐声中更换龙袍,献香贡茶。出巡时“城隍”驾前树牌“敕封灵应侯正堂”,“土地”驾前为“敕封都土司使”,大红灯笼高擎,鹅毛大扇遮护,仪仗森严。沿途遍设香案,磕头礼拜。日落时分,銮驾至南坛,“书办”宣示:“神灵应侯出巡至止,前方阵亡将士、一切野魂孤鬼听候施赈……尔等生前既领天威,死后亦遵王化,应予享受赈济,当安息于九泉。”然后将文告焚化,纸钱烧起火光冲天。仪式结束后,“土地”、“城隍”回銮,鸣炮三响,众高呼:“大驾回宫,阖镇平安!”
第三个特点是:烧香队伍似长龙。在出巡的銮驾前拥有上千人的烧香队伍。一是烧“烟脂香”的妇女和孩童,手持黑色长棒香,沿途默默祈祷。二是烧“拜香”的,黄元纸裹膝,每走三步便转身跪在小方凳上叩拜。三是烧“吊香”的,在手腕或眉间印堂处用钢针穿刺,针系铜链,链悬铜炉,炉燃贡香。四是烧“斩犯”香的,着红色囚衣,戴枷镣,插白旗,标识XX斩犯用朱笔购圈,其顶礼膜拜一片虔诚近乎麻木状态。
第四个特点是:日会灯会连轴转。銮驾回宫后燃起焰火即示灯会开始,从南阙门进入街道,各店铺悬挂彩灯,与灯会相辉映。最为壮观的是花鼓高跷,扮成渔樵耕读,牵引的蝴蝶飞舞,“渔翁”扑腾追逐,技艺甚高。同时规定会场必须通明,缺灯必罚。群众谓之“拼蜡烛亮”,灯会往往要延续至凌晨2至3点才打开三道阙门散去方告结束。
从界首举办的庙会,我们看到当年民风民俗的生活画面,也折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文化闭塞、知识贫乏和浓重的迷信色彩。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