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甓社湖和甓社珠光

2009-06-02 00:00:00    作者:陈坚    来源:今日高邮

古远的高邮湖地区湖泊很多,曾有“七十二涧”汇于“三十六湖“之说。正如“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所言:“高邮西北多巨湖,累累相贯如连珠。”在众多的湖泊中,尤其较大的湖泊有新开湖、甓社湖、珠湖等五湖,因此,它们都成了高邮湖的别名。

据《辞源》等书籍记载:甓社湖在高邮县西北,湖东西长七十里,南北宽五十里,宋代黄庭坚在《呈外舅孙莘老》诗中说:“甓社湖中有明月,淮南草木借光辉。”元至正十三年(1353),盐贩出身的张士诚(泰州白驹场即今大丰西南人),与弟士德、士信率盐丁在此起兵,攻下高邮等地,淮南行省李齐出守甓社湖。张士诚曾称“诚王”,渡江攻下常熟、湖州等地,定都平江(今苏州),次年降元。后割据的范围继续扩大,至正二十三年(1363)攻安丰,杀红巾军领袖刘福通,自称“吴王”。后被朱元璋击败,被俘至金陵,自缢而死。

可见,甓社湖饱历沧桑,影响深远。但甓社湖的风光之美,更让人赞叹不已。宋代诗人吕定在《夜宿甓社湖》诗中赞道:

湖光如镜迥无山,耿耿银河路可攀。

万象不移天地外,一尘能到水云间。

月明孤屿森楼阁,夜静飞仙过佩环。

借问盂城何处是,微微灯火绿杨湾。

的确,甓社湖很美。作为《盂城八景》中的第一景“甓社珠光”,首先见于明代举人胡俨的诗:

甓社之湖五湖一,百里珠光际天碧。

芳州佳树竹阴连,中有幽人读书宅。

幽人读书不计年,夜夜珠光红满川。

只今一片蘼芜绿,时有渔歌闻扣船。

诗中凸显了甓社湖的“百里珠光”和“夜夜珠光”,真是璀璨夺目。甓社珠光遐迩闻名,湖中有神珠的传说由来已久。

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在五十八岁(1088年)归隐润州(今镇江)梦溪园后,用八年时间写成了《梦溪笔谈》。卷中有《异事?扬州大珠》一文,非常生动、详细地谈到,他在高邮的朋友孙觉(字莘老)亲见神珠的情形。所谈大意是,在北宋嘉中,扬州有一颗很大的珠子,在天色晦暗时多见。初出于天长县陂泽(今高邮湖西北源头之一)中,后转入甓社湖,又后在新开湖中,有十余年,居民行人常常见到这颗珠子。我的朋友(指孙觉)书斋就建在湖上,一夜,他在很近处见到了这颗大珠子,起初,它微开蚌房,从吻中放出光来,如横一条金线。俄尔,忽张开壳,身大如半张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灿烂得不可近视,周围十余里的林木皆有影,犹如旭日所照,远处看天的红色如野火。尔后,忽然远去,其行如飞,浮于波中,明亮如日。古时有明月之珠,此珠的光色不像月,荧荧有芒焰,像似日光。崔伯曾作《明珠赋》,伯是高邮人,自能常见到它。但这颗珠子,近年来不复出,不知所往。樊良镇(注:隋初至唐永徽二年为高邮县署所在地,位于城北东墩西,明代沉于湖中),正当是在大珠的往来之处,行人到此,往往系舟数夜,以待观看,此处有个亭子,题名为“玩珠亭”。

这就是甓社珠光的由来。

北宋嘉八年(1063)进士程节在《玩珠亭》诗中写道:

外挹湖天位置雄,下疏地脉与湖通。

骊龙睡觉寒光吐,尽献祥光入此中。

程节又作《还珠亭》诗曰:

六六湖宽老蚌乡,去来隐现本无常。

几回隐去重来现,知是邦君有孟尝。

读了这两首诗,使人感到“甓社珠光”确有点神秘。此珠光在老蚌乡隐来隐去,又像似骊龙(即黑色的龙)吐出的寒光,而这种祥光又预示着人才的涌现。据说,孙觉是在见到大珠的这一年,考中了进士。

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孙宗彝(高邮人),在《秦邮八景》的首篇“甓社珠光”中,吟唱更为动情:

甓湖之上夜光悬,川泽珍奇岂偶然。

莘老行藏元磊磊,珠隐现故娟娟。

牟尼色洒三千界,合浦灵回五百年。

云奏不须烦太史,平成忻已戴尧天。

此诗把“莘老行藏”与“珠隐现“(珠即蚌珠)联系在一起,赞诵了“合浦珠还”的尧天。清道光进士方浚颐,在《湖上歌》中曾感叹道:“上有七十二涧之潴水,下有三十六陂之洪流。就中甓社名独显,辉映 草木珠夜浮。登科人已隔千载,过客凭吊长夷犹……”

著名作家汪曾祺在《我的家乡》的散文中,也饶有兴趣地说:“高邮湖中,曾有神珠。”是啊,人们对“甓社珠光”的遐想,自古以来,吟唱不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