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27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母亲节的晚上,我听到一则来自日本的童话。
晚饭后,女儿与她母亲讨论一道现代文阅读题,她们谈着,我在一旁边看书边听着。突然,她俩异口同声地赞叹,“这则童话太美丽了”。我被她们的情绪感染,忙问,什么样的童话,竟让你们激动成这样。
妻子便把大意说给我听。听着听着,眼前便浮现出一幅优美的场景。我不满足于听,几乎是从妻子的手中夺过讲义,非常认真地读起来。
林子深处住着一个四岁的叫夏子的可爱的小姑娘,她有个奶奶,腿脚不好,天天呆在家里出不了屋。冬天到了,屋里很冷,小姑娘跑到林子里,用围裙兜了一兜阳光回来给奶奶,跑得急了,刚进家门,摔了一跤,阳光撒了一地,没法给奶奶了,小姑娘哭了,对奶奶说:阳光都没了,没法给您了。奶奶对她说:阳光都跑到你的眼睛里了呀。
多么美妙的构思,多么动人的情节。小姑娘的可爱和孝敬,奶奶的慈祥和满足,在简短的文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小姑娘虽然最终没有能够给予奶奶阳光,却给奶奶捧出了一颗纯洁的孝心,奶奶虽然没有得到阳光,但得到了比阳光更为美丽、更为难得的东西。
这则童话,让我再一次想到了“孝”的问题。这原本不是问题,也不应该成为问题,现在却是不小的问题。
前几天从网络上看到这样两句话:“他们宁愿养宠物,也不愿养爹娘”,“他们知道给狗看病,却不知道给娘抓药”。我的心为之震颤!至于,农村中,父母辛苦一辈子,给儿子盖房娶妻,等到大功告成之后,老两口只能蜷缩到一个低矮的小棚里,冬天冷,夏天烤,也不少见。
如此所为还能称之为孝?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很重视孝,并对孝作出了超越时代的解释。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2.7》”
他老人家说,只知道供给父母衣食,而没有十分的尊重、敬意,与饲养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老夫子在这段话里强调,孝敬父母不仅要见物,更要见心,用现代的话语解释,就是不仅要有物质的,还要有精神的。是乃精神赡养。
而且,儒家始终把恪守孝道作为一个人修炼德行的根本,“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第一1.2》)意思是说,孝弟是为仁的根本,是一切德行的基础和起点。不爱亲,何以爱人。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赡养尊重,还会去赡养尊重别人的父母吗?一个人处理不好与父母的关系,还能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吗?近年来,有些地方将孝列为考察干部的内容之一,我以为是很有见地的。一方面说明孝对于建设和谐社会的意义重大,同时也说明孝这种美德已经被一些人遗忘了、丢失了。去年四川大地震中的范跑跑不是大言不惭地说,即使自己的母亲也不会去救吗?
现代生活中的儿孙们,不是所有人都能给爷爷奶奶、给父母阳光般的物质,但孝心是不能湮灭的。事实上,大多数长辈们也像童话里的奶奶那样,他们也并不一定需要儿孙们捧出阳光般的物质,他们更多的需要孝心孝意。
前文那则日本童话之所以感人,之所以美丽,就因为小姑娘在冬天里想到给奶奶以阳光温暖,尽管她所做的是幼稚可笑的,但那颗心却闪烁着阳光般的光辉。
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父母慈爱的阳光下成长起来的,就让我们像童话里的小姑娘那样用孝敬的阳光回报父母,回报一切关心爱恤我们的人们。
人类文明就应该沿着这样的轨迹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