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偷鸡摸狗

2009-05-19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其是个磨难,也是个锻炼,对后来的人生历程也肯定是受益匪浅,然而,它就此也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上山下乡”运动从积极意义上说,它打破了农村及边远地区的封闭与落后,增进了城乡交流与互动,促进了城乡生产力的发展与壮大,也为农村“赤脚医生”、“民办教师”的兴起,起了催化促进作用,为“乡镇工业”的萌芽奠定了基础。从消极意义上说,少数知青以为看不到“天亮”了,就此消极、消沉下去,婚姻也“降级处理”,个别的甚至干起“偷鸡摸狗”的损农事情来。马桶包一背,说不准谁家的鸡就少了两只,负面影响确实较大。

1971年我们知青屋不幸失火,群工局(民政部门)适当补偿了我们的经济损失,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反正是“有限公司”。至于住在何处,也只好将男女两个知青小组合并,好在当时的“人头”都不齐了,通过各种途径调走或上城的几近一半。四间草屋,男女各住两头,中间两间分别为厨房和客堂间。男女生合住,虽然彼此间没有碰出爱情的火花,倒也增加了不少生活乐趣。

在农村几年,大家的表现总的来说还是不错的,与贫下中农们相处很融洽,生产、生活上也得到他们很大的帮助。我们没有做些“偷鸡摸狗”的损农事情来,但有两件事印象极为深刻,似乎与“偷鸡摸狗”挂上边,现“坦白”交代如下。

那时生产队分粮食都是稻,本大队没有粮食加工厂,碾米(也叫轧稻)要到五里外的邻村,没有旱路,只能撑船;有时随社员一起去碾米,有时不凑巧,只好自己动手撑船了。去碾米的水路是个荒荡,两岸的芦苇连成一片,记得那是一个深秋的下午,枯萎的芦苇枝叶、毛绒绒的芦尾在微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响声,偶尔有少许的水鸟突然飞起。放眼眺望,只见两趟麻鸭在荡滩边戏水、淘食,远处有一小舟在水面上飘淌着,那可能就是“鸭司令”的船。那天碾米不忙,一到就轧,在回来的途中不知是谁提议,看谁能抓住鸭子,我回答这不是难事,说时迟那时快,瞬间船就撑到鸭群休憩的滩边,我跃上岸轻手轻脚地来到鸭群旁,瞄准目标摁住一只就上船。怕它跑更怕它叫,就将它牢牢地压在笆斗下。回头一望,相距几百米有条小船同方向行驶,大家害怕可能是发现我们了,毕竟是“做贼心虚”,就拼命往回撑,后见其拐弯向北了才松了一口气。回到家,宰杀烧煮自然就是女生的事了,那天我们美美的饱餐了一顿。虽然那一餐胜似现在的一顿盛宴,但回想起来还真的要向那位不知名的“鸭司令”道歉才是。

又是一个春天的晚上,肚里缺少油水的我们竟聊起了吃狗肉的话题,说老实话狗肉我还真的没有吃过。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农民说近几天有一条狗常在他家门口转,估计是外庄的,于是大家一合计:打!,立即找来电筒、木棍,分三路围剿它,最终将其追至死角落,一棍下去,正中鼻梁,立时一命呜呼。因为不会弄,特地请来杀猪的S帮忙。一切完毕,然而想不到的事情又来了,女生因惧怕而不准在家里烧,事到如此自然由不得她们了,大家还出去弄来蔬菜、鸡蛋,到小商店买来白酒。大锅烧菜还是快的,一会儿就飘出狗肉香来。因禁不住狗肉香的诱惑,想不到第一个开锅的竟是女生。那天有人喝醉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