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9 00:00:00 作者:葛国顺 来源:今日高邮
母亲81岁因突发脑溢血离世已整整10个年头了。作为从旧社会走过来,大字不识一个的农家妇女,一生含辛茹苦地拉扯起7个子女(有两个因生活困难而夭折),着实不容易。母亲静静地走了,然而,留给我们的却是一串串遗憾。
母亲薛继英,1918年出生在临泽小李庄,21岁时嫁到川青小葛庄做媳妇,平凡的她每天忙忙碌碌,苦巴巴地熬着穷日子,成了庄上有名的贤妻良母,勤俭持家的能人,左邻右舍有目共睹。与我父亲相伴相守60个春秋,尽管日子不富裕,一生却没有吵过架,庄上人提起她,褒奖的话没底。听老人说,我母亲年轻时长得就很漂亮,尽管生活艰难,饱经风霜,直到去世时仍然气色很好,红是红白是白的,遗体告别时,殡仪馆工作人员要给她整容,被我们拒绝了,最终让她保持自然色平静地离去。去世时,一家人抱头痛哭,手忙脚乱,翻箱倒柜,竟没有找到她一张照片。母亲在世时就不愿照相,凭印象,还是二十多年前我当文化站长时,手头有台4A的照相机,曾给她照过一次相。后来几经迁居,从老庄基到新庄台,草房换瓦房,住楼房,时间长了,搬家时不知放到什么地方去了。谁也没料到老母走得这么匆忙,连个相片都没留下,成了我们一家人的终身憾事。
母亲一世没有坐过汽车。我家地处高邮水乡,老家小葛更是河网交错,那时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出门靠船。有公路还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有事去五里桥(原川青镇政府所在地),上街(去临泽叫上街)都靠步行。母亲六七十岁的时候,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好年头,家乡条件改善了,儿女们都成家立业了。有时她老家的侄男侄女有事去串门,当时川青至小李庄还没有通汽车,我们都想叫车(时下只有“蓝鹰”的三轮卡)送她去,她总是摇摇手自语:“还是 ‘11号’(双脚步行的意思)管用,既不花钱又安全。”一直都是步行来回,偶尔在那里住上一两宿。记得还是1999年,我的两个女儿在高邮城相继工作了,租房居住诸多不便,我便将农村的房子卖了,在邮城买了套商品房。忙着房子装修,也因工作关系,我经常去城里,想让母亲顺便乘小车上城看看我们买的新房,她总是说:“三世才修个城墙根呢,日子好了,我岁数也大了,乘车不方便了。”多次要求竟一次也未如愿,就在那年父亲“尽七”时,她也离开了人间。
母亲吃苦受累一辈子,没有好好地享过几天清福,留下的这些不足挂齿的遗憾,作为她不孝的儿女岂能安心。母亲安详的微笑一直在我们儿女心中珍藏着。安息吧,母亲!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