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9 00:00:00 作者:吕志 来源:今日高邮
不久前,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外出学习了几天。一天夜里,妻打电话说女儿突然鼻子流血了,不知何故。慌乱中,急让妻带女儿去医院。如坐针毡的我等了几分钟后,妻再次打来电话说,女儿清洗过后立马好了,转眼又睡得很香。放下电话后,心有余悸的我怎么也无法入睡,久久地呆坐在床上,望着随身带的全家福遐想着,想着想着眼泪就流出来了。因为我想到千辛万苦拉扯我和弟弟长大的母亲了。
俗语讲的好,“养儿方知报娘恩”。但是,在我们的人生履历中,我们也许都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就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的心里是不在乎父母双亲尤其是整日里絮絮叨叨的母亲的。那时的我们心里装着憧憬的外部世界,装得满满的,近乎傻了的那种。然而,年少不更事的我们却不明白那是多么地愚不可及。等我们明白这一切都很可笑,准备把母亲重新放回到心里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甚或走了,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心头的万千感慨。
兄弟姐妹共五人中,母亲排行老二,在她八岁那年,因为大舅要上学,无人照看比母亲小的三个弟妹,她就离开了刚上了半年的学校。当然,我想做出这一决定的外公还有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女儿以后到底是别人家的人,再上学也没什么意思。因此,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的母亲就时常教导我和弟弟倍加珍惜她为我们创造的学习机会。怎么说呢?我们兄弟二人能有今天,完全取决于母亲的锲而不舍与谆谆教导。所以,尽管母亲在别人眼里也许就是一个极普通的农村妇女,但对于我和弟弟来说,母亲的恩情却重于泰山。
小时候,母亲一眼看不见我和弟弟就满村喊;喊不应,就往四处的水井里看,到池塘边找。我们忽然猴一样从哪个角落里钻出来,母亲就笑骂一声,巴掌扬起来要打,但落下来却极轻,仅拍打掉沾了一身的泥而已。随着岁月的增长,我们兄弟俩在求学的路上逐渐懂事。勤劳的母亲,总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除了偶尔提醒我们上学是为了自己能够走出农村,不步父母亲的后尘外,几乎从不过问我们学习上的事。转瞬三十载,我们已成人,都有了自己的一份理想工作。身为长子并已成家的我多次对母亲说,我们要她幸福,不要她今后的日子有一丁点儿清苦。可如今,娇小瘦弱的母亲却早已白发满鬓,岁月也在她脸上雕琢出了无尽的深纹,手背上的血管如条条蚯蚓在爬行……这都是因为我们,因为我们从母亲那里不停地索取。每次见到母亲,我都无比愧疚,感叹自己除了空头的许诺之外,实在想不起来还能为母亲做些什么。
三十年来,母亲从没对我们兄弟俩说过一个“爱”字,我们也一样,从来不说,也许只有行动才是最好的诠释。弟弟在北京上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我和弟弟分处南北两地,与父母聚少离多,没尽过什么孝道。然而,母亲对我们的要求只是常打个电话回家。假如有一段时间,弟弟忘记打电话时,母亲总会告诉我:“大孩,二孩最近老没有个电话,也不知道他最近怎么样,你给我联系试试,让他给我们回个电话!”其实,思念儿子的母亲仅仅只是想在电话里听到儿子们报来平安的声音。
离家十年来,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叮嘱我穿暖吃好,在外好好学、好好干……我们要在家一天,母亲就一天不闲,一会问回了家是否习惯,一会又找来几件衣服叫我们穿,一会又问我们喜欢吃什么……
每当我要从家里离开的前夜,天还没亮,在朦朦胧胧中我就会听到锅碗瓢勺碰撞发出的声音。细细一听,我才明白,那是母亲在为她临行前的儿子准备一些喜欢吃的饭菜。看到母亲忙前忙后片刻不闲的劳动样子,我真的好难过。
母爱如天,母爱如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