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由称“爷”想到的……

2013-04-25 00:00:00    作者:蔡 明    来源:今日高邮

近日,在《高邮日报》副刊上读到林革先生的大作《我不是老头》,颇有感触。林先生年富力强,因忙于工作事业辛苦劳神,近些时长了些白发,与年轻貌美的夫人一起出行,被孩子们误称为“老头”“爷爷”,以致弄出一些尴尬来。但他却说,自己年轻着呢,并由此生出一些豪气来,这种胸襟气度,颇让人钦佩。

因为在年庚辈份这些问题上,一个人由年少、年中走向年老,是人之常态,自然规律。我们也从孩提时代过来,在他们眼中,一般男子上了四十多岁,就有可能被冠以此称,更何况我辈已是由“五”奔“六”的人呢?即如笔者,实际上也有家里孩子认我是“爷”了。春节拜年串门,每每遇到孩子们这样称呼,我是一口应承,有时还常以“爷”自居 ,一副“得瑟”的模样。其实,翻看词典,联系生活,该词意义之蓄厚涵深,远非我辈理解之肤浅,禁不住姑妄言之探究一番。

首先,称“爷”是从辈份来说的,代指“祖父”级的人,如“爷爷、姥爷”,是比称呼的人高两个辈份。但“爷”又是成年男子,也有被当作父亲辈份称代的,在中国古代民歌《木兰诗》里,就有木兰替父从军的记载:“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旦辞爷娘云,暮至黑山头”。在我们高邮,现今这个称呼在口语中还有点乱,是常把“叔”称为“爷”,而把是“爷”的人称为“爹爹”,而“爹爹”在以北方方言为基本音的普通话里,应是“父亲”的意思。小时候看样板戏《红灯记》,李奶奶教育李铁梅:你爹爹像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是祖孙三代的辈份排行,当时这段唱词还真把人迷糊一番。其实对普通话里的“爹“当作父亲称呼,高邮民间口语中仍留有可佐证的痕迹,三四十年前,就有不少人称父亲为“嗲嗲”(音“diādiā”,或“dāidāi”),今有“嗲声嗲气”,那是苏杭上海一带用语,音diǎ,有撒娇意。甚至不仅是高邮,苏北、苏中里下河一带,都这样叫过。那时候喊父亲为“爸爸”,还是较为时髦另类的文化人家作派。如今随着时代发展,普通话普及,“爸爸”一词称呼已广泛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其二称“爷”是地位资格、身份的象征。这种情况较为复杂,大致可分几种情形。如行业上常把开山鼻祖人物称为“爷”,发明锯子的鲁班被当作木工师傅的祖师爷,写出兵书的孙武、孙膑被当作兵家的祖师爷,释迦牟尼是佛教徒的祖师爷,其手指舍利、头骨舍利分别在西安的法门寺与南京大抱恩寺地宫被发现,天下的佛教徒去虔诚地朝拜那是“零距离” 的瞻仰感悟,这等称“爷”往往都有无限的尊崇之意。再是有恭维、顶礼膜拜意。关羽讲义气,人称之为“关老爷”,修关帝庙来供奉他;人们盼发财,把子贡、范蠡、赵公明等七位财神奉为“财神爷”,正月初五要放鞭炮接他们进家门。在这之前的腊月廿四“小年”要祭“灶王爷”苏吉利、搏颊,供以麦芽糖、糯米饭、猪血糕等让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过去封建社会,百姓把“知县、知州、巡抚”称为“大老爷”“官老爷”,清朝慈禧太后还被尊为“老佛爷”,竟不管她是个女人,可见其威势炙热权力无边。还有要称“爷”的是不能得罪、需要抑己尊人加以奉承的。如过去旧社会在东家作佣工的称主人为“老爷”、儿子为“少爷”,土匪或民间社会组织称出点子的或管家为“师爷”!请人办事或向对方求饶称对方为“大爷”,《茶馆》里主人王利发怕那些散兵游勇敲诈勒索称之为“军爷”,高邮人把“舅子”身份的称为“舅爷”“舅太爷”,老岳父家把自己的女婿美称为“姑爷”,江苏电视台《非诚勿扰》相亲节目,台上二十四位美女与依次出场的小伙子常把主持人孟非恭称为“孟爷爷”!其实他只有四十开外的年纪。当然也有自称为“爷”的,不外乎有点自尊自大自信自勉之意,如阿Q常对赵太爷等气不过,会用精神胜利法麻木自己说,“先前爷爷比你阔多了”。《水浒传》中李逵敢想敢做,豪爽直率去杀那些贪官污吏时,也常喊一声“你黑牛爷爷来也”,抡着斧头便砍杀过去。

然而,真正被称为“爷”的,我以为不在乎是自称还是他称,是辈份年龄还是地位资格,抑或是口语中所夸耀酒席上所撺掇怂恿的“真爷们”“像个爷们”的哄闹,唯有那种有责任、有能力、有气节、有作为的男子方可荣膺此名,这类人在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源源不绝,如汉代遭受宫刑忍辱负重创作出《史记》而流芳万世的司马迁,明代不愿为篡位的朱棣草拟诏书,而致家族800多口遭斩的“文痴”方孝孺,清代“戍戌变法”成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庐山会议上以万字书为民请命、坚持讲真话、铁骨铮铮的大帅彭德怀。相比之下,我等只是在年龄辈份上到了“爷”的档位,离真正的“爷”的本质还有天壤之别,也许这就是我看了林先生文章后有关“爷”的一些浅陋之见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