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27 00:00:00 作者:陈庚林 来源:今日高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纪念世界文学大师莎士比亚和塞万提斯,将每年的4月23日他们的逝世日,定为“世界读书日”。连日来,媒体对读书问题利用很大篇幅进行了宣传,大批学者、名人大力倡导“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连共和国总理也加入了此行列。旨在动员国人,人人捧起书本,进入读书阵地。通过读书,进一步发展中国,改变世界。今天,我也说说读书。
先说干部读书。“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读书也是一样。可是据抽样调查,全国仍有高达46%即近一半的干部在一年中没有读过一本书,称没有时间读书的干部占调查对象的63%,称没有读书习惯的干部占35.31%。现在许多干部平时基本上不读书、不看报,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个人精神的发育。读书会让领导干部有一个宁静的心态,从容的心情,理智的头脑,开放的胸怀。领导干部应成为群众读书的典范。一个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这些会直接影响到其工作的效率和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部门或一个城市的命运。同时,领导干部的读书具有示范作用,他在会议上引用到什么书,他正在读什么书,多少会影响到一个部门甚至一个城市的阅读风气。读书如饮食,“没有时间”不应该成为当下一些干部不读书的借口。
再说学生读书。当下国人的阅读率已从1999年的60.4%下降至2007年的34%。中小学生课外读书的比率亦呈下降趋势,且年龄越大读书越少,小学生的阅读率为62.8%,初中生为48.7%,高中生为39.6%。中小学生不热爱传统阅读,我以为一部分原因来自家长。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家长以为书籍已经不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沦为“耽误孩子升学的滑梯”。家长对于经典阅读先入为主的拒绝态度,不仅没收了孩子享受人类丰盛文化大餐的入场券,还间接导致了这些孩子长大后偏于功利的阅读习惯。而要把传统阅读做深做好,则要从娃娃抓起。一个人如果在少年时代没有养成阅读习惯,长大了再培养就会很困难。只有从低幼、小学教育抓起,才能使传统阅读成为国民的生活方式和习惯。目前,许多中小学开展的校园阅读工程,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阅读成为必修课,是一种好形式。那位在汶川大地震中被埋在废墟里打着手电筒看书的女学生,在被救出来后说:“下面一片漆黑,我怕。我又冷又饿,只能靠看书缓解心中的害怕。”读书能缓解我们内心的恐惧,丰富我们的心灵,给我们以精神的力量。
最后说说阅读方式。当下网络阅读正在成为全社会一种新的阅读方式,特别是年轻人,电脑包一背,手机在手,即可阅读,应当肯定这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据有关资料统计,从1999年到2005年,全国网络阅读率从3.7%提高到27.8%,而购书率则上升4%,借书率仅上升3%,几千年的传统阅读方式显然已大大落后了。但我以为,至少在现阶段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网络阅读替代不了传统阅读,因为与网络阅读相比,传统阅读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较之网络阅读,传统阅读更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抽象思维,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文化尊严和文化自觉。著名作家王蒙曾提倡读书要趁早,越是年轻时,读书印象越深。要超前读书,最好多读一些费劲的书。费劲读下来的书,往往最有趣,也是一种积累。读书要读经典,要读工具书,还要读一点外文书。王蒙先生将网上阅读与传统阅读作了比较,认为阅读纸质的书,能带来更高的专注、平静与思考。
古人说,“养心莫如寡欲,至乐无如读书。”书中自有人生乐,书读得越多,我们与世界越接近,生活也会更加光明和有意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