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牛林

2009-04-2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我们下放所在的生产队,30户左右,人口约150人。和我们年龄相仿的不少,大部分小学文化或不识字,完整上完初中的有两位,一位女的,我们去不久就嫁到外村,后做了民办教师;一名男的,年龄比我们稍大,属牛,大家都叫他牛林。

牛林一直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外公老实厚道,外婆早年在上海,后因眼疾而致失明,她能讲一口较流利的上海话,人虽眼瞎却很精明,对牛林既严厉、又关爱、且嗦,上世纪70年代二老相继去世,他们的养老送终都是由牛林一手操办的。

由于文化水平差不多,年龄相似,牛林的知识面也较宽,我们交流起来彼此没有障碍,故牛林和我们知青相处得很好,逐渐地对他的生平也清楚了。牛林的父亲解放前在上海一家玻璃厂工作,因为技术好,老板在上海未解放就将其带到台湾,他母亲在解放后,几经辗转又去了台湾。牛林也只能随外公外婆来到乡下,在农村度过了贫苦的童年。他对父亲没有留下什么记忆,对母亲的记忆也很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牛林对父母亲的思念也与日俱增,然而在那“阶级斗争”盛行的年代,有“海外关系”的他,只能把对父母亲的怀念深深地埋藏在心底。每当夜晚形单影只深感孤独时、生活遇到困难挫折时,他总会面对东南方暗暗地掉泪。他恨政治阻隔了两岸的交流,他恨政治改变了他的一生。

22岁,他与本生产队一位叫国梅的女子结了婚,她腼腆、本分、勤劳、俭朴。那时尚未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他们“一抹头”养了三个,而且是清一色的光头小子。沉重的生活重担深深地压在他的肩头,压得他有点喘不过气来。后来大队安排他做了民办教师,日子才渐渐有所改善。

生活在台湾的父母亲,虽然又生了弟妹,但对儿子牛林的思念,可以用痛苦两个字来概括,常常在梦中惊醒,思念中带有愧疚。由于海峡两岸长期不能“三通”,他父母亲就想方设法多次通过香港的一个朋友,来大陆时顺便转交点钱给他,多年后才知道,他收到的钱都被“打了短腿”。待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两岸关系稍有松动,牛林的父母亲就来到大陆,急盼着要见自己的儿子。尤其是他的母亲,觉得是她将牛林留弃在大陆,又是牛林为她尽责任将外公外婆养老送了终,她认为欠他的太多了。虽然他们也已退休,也不是大富大贵,但他们要倾其所能来补偿、帮助牛林,从而来修补他们那受伤的心灵。他们几乎每年都要往返于两岸之间,也先后帮牛林改造了农村的住房,帮其在县城购买了商品房。牛林的弟弟也利用来大陆出差的机会顺便来到家乡,亲闻故土的芬芳,体验农村的新鲜,看望期盼的哥嫂。

牛林现在已退休,三个儿子早已分立门户,农村、县城、无锡各一,现在他可以随意地、快乐地、无遗憾地行走在三地之间,尽情地享受着天伦之乐。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