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5 00:00:00 作者:戚晓峰 来源:今日高邮
一次到农村亲戚家吊唁,午饭后安排所有的亲戚和邻居们都集中在原供销社的废仓库里看小戏。天生喜欢戏剧的我也饶有兴致地加入其中,一个人居高临下站立在仓库最后的谷物堆上静静地欣赏。在这种浓浓的气氛中,台上的演员唱得卖劲,台下的观众看得认真,整个扬剧小段虽不很精致,但小丑的几段粗俗对白,逗得台下老头老太们猛拍巴掌,孩子似的张着没有几颗牙的嘴巴仰天大笑。
戏曲清脆的悠扬声,孩子们调皮的追赶声,老人们满足的朗笑声,声声交汇不绝于耳。简陋的废仓库里尽是生动的蹁跹,变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一会,台上走出一位身着明朝官服威风凛凛自称是年羹尧的大将军催马扬鞭,刚刚出征得胜还朝。我想,年羹尧是清朝雍正年间叱咤风云的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曾平定西藏乱事,立下赫赫战功,怎么戴上明朝的官帽呢?
我真想跑到后台告诉演员更换一下戏服。同时也不能误导群众,但看看台上演员唱得汗水淋漓,台下观众的脸上个个都洋溢着过年般的笑容,想想多少电影、电视的名导演还在某些枝节问题上出现过重大失误,更何况一个小小的乡村戏班呢!或许现在的戏班子各种演出费用也比较拮据,能有个官帽戴戴就已经不错了。
我在部队服役期间干的是报务员。一天,部队组织观看一部解放战争时期的影片,前沿指挥所里,指挥官正站立着下达各种指令,旁边一名报务员按电键,“嘀哒、嘀哒”,飞快地发着报文。凭几年实际工作的经验,手键报文的速度不可能如此之快、均速,应该是机械播放出的报文声。更何况当时共产党这边的发报机还是从国民党那边俘获过来的,即使刚刚培训出来的报务人员技术也不会那么好。看来导演只要用报文的声音来渲染战争的氛围,而忽视了发报的真实性。
从部队回来后,我被分配到海事部门工作,与船舶打交道。在看《阿炳》这部影片时,阿炳带着墨镜摸行在无锡的市河边,当时背景里行驶着一艘涂有绿色油漆的钢质挂桨机船,挂桨机船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才发展起来的,而阿炳卒于1950年。
更有甚者,古装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的画面里,刘罗锅一行人员来到江堤边察看险情,岸边停泊着两艘桅杆高高的木质船舶,其中一艘船的右舷下侧明显有两大块水泥补过的痕迹。
平时,我们对待电影或电视里的细节总是戴着滤色镜很敏感、很审视,有时还很挑剔,等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义务审片。而且在发现到某些瑕疵后,会立即与身边人对此大谈一气,批判一通,炫耀一番。久而久之,就好像得了影视“挑刺综合症”了。
前段时间,在央视戏曲频道看到京剧《四郎探母》时,杨四郎杨延辉告别辽国公主手持金 箭趱马来到边关时,辽国的两个国舅却穿着类似清朝的服式出场时,我想,当时的朝代怎么会有混杂着清朝的服式?一想,终于又被我逮着一处毛病,还是个央视节目。
也巧,没几天,正好看到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老先生说到清朝历史,谈到辽国在1125年为金所灭,除部分契丹人随耶律大石西迁以外,大部分契丹人仍留居在东北地区。这些契丹人大都与女真、高丽、蒙古族人融合。而两宋时期的金国是女真建立的,从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到皇太极将女真族改名为满族,将后金改为大清。由于社会的形态,民族的交融,经过战争、重组,生活方式上、服饰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辽国、金国与清朝人的祖先有一定的渊源,血统、服饰也就有一定的相似。
听到这,才恍悟,感到自己定向思维模式和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也为自己因忙于其它事情没有来得及与人炫耀而感庆幸。同时,也对那些大导演、大摄影们表示理解,现在什么都玩“穿越”,拍个古装片时墙上出现块“包治性病”的字样也就见怪不怪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