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14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三月下旬的一个星期天上午,我陪南方的一批客人游览蝶园市民广场。
春光春风里的蝶园广场,那么静洁,那么别致,那么和美,客人们无不为之惊讶,他们信步其间,时不时啧啧称赞,“高邮会有这么美丽的一个广场”。
客人们看着空中翩翩起舞的风筝,看着园内小道或空地上嬉戏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不禁心生羡慕,他们说,我们生活的那个城市,这样的广场自然是有的,但哪有这么清新的空气,哪有这么静谧的环境。
我们向客人介绍着明奎楼、宋城墙、秦邮八景,客人们很耐心很好奇地听着,欣赏着,流露出十分快乐的神情。我们也从客人的快乐中得到安慰,得到快乐。
突然,一位女士问我,这个广场何以取名为“蝶园广场”。这个问题来得太突兀,没有一点思想准备,我不觉愣了一下。不一会,十来位客人的目光都齐刷刷地看着我,显然,都在等着我的答案。略一思考,我终于缓过神来,故作从容地回答,这是明末清初一个大户人家的庄园旧址,因庄园内有一座宅子名为蝶园,因而,广场沿用其名为蝶园。
客人们似乎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又继续在广场上游玩,而我的心里却很不是滋味。
这个答案是我多年前阅读薛序先生的《风雨蝶园梦》时,朦胧记取的,却没有深究。比如大户人家姓什名谁,何时建造的园子,园子里的那座宅子又为何取名“蝶园”,如果这些都知道了,会讲得更丰满更有趣些,也会增加广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如果客人们深究一下,我肯定答不上来,那会是多么尴尬的事。
我陪其中的一位教授走到广场东南角边一棵400年树龄的桧柏前时,教授看着树上挂着的小牌子自言自语道,这棵树长了400年了,一定有故事,应该编些故事。随即又掉转头对我说,你去过周庄吗。我点点头。他接着说,沈万山的故居里,有一块黄铜雕塑,那上面刻着的就是沈万山与朱明皇帝的一段交往,谁知道是真是假,又有谁会考证它的真假,但却增添了故居的神秘感。凡到过周庄,去过沈氏故居的游客,该不会忘了那段故事吧。教授加重语气说,故事有感染力,能吸引注意力。
教授所言其意是十分明了的,那么优美的广场缺乏故事,因而显得太贫乏,太空洞,太没有滋味,也太没有让游客回味的东西。
其实,何止是蝶园广场,比如秦邮八景,清代当铺,文游台,龙虬庄遗址,神居山,哪一处会没有故事呢?有了故事,那旧的东西就有了生命力,就鲜活起来,就拉近了历史与现实、景点与游客的距离。
故事有时是确有其事,有时也就是传说、虚构而已。蝶园广场的命名是有来由的,历史上确有其园,确有其人其事。还有些是可以根据传说加工改造的,比如,据说当铺就是清代大太监和 的产业,随着清代宫廷戏的热播,和 的知名度也高起来,而且和 与我们高邮的二王(王念孙、王引之父子)还有联系,据说和 就是由王念孙上奏扳倒的。著名作家叶兆言还曾据此写过一篇题为《是谁扳倒了和 》的散文。叶先生的根据是什么,没有多少人关心,只知道那是一篇美文,如果把叶先生的那篇散文放大了,挂在当铺内,不也很好吗。那样一演绎,此当铺就非彼当铺了。又如,东湖渡假村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好之所在,但也显得太苍白,太缺乏底蕴,但是如果把引清兵入关的吴三桂生于斯长于斯演练于斯的故事编出来,放大于入口处,不也可以一下子抓住游客吗。
透过蝶园广场看过去,我总觉得,我市的旅游景点太实了,过实就呆,就死,就窄,说到底还是缺少故事。有的人怕没有事实作依据,这有点多虑了,做旅游产品,不是考古,也不是搞历史研究,求似不求真,游客们相信就行。前一阵子有人言之凿凿地称尧生高邮,到底有多少史实依据?谁也说不清,但也没有人打嘴巴。何况是旅游产品呢?没有哪一位游客会翻着书浏览景点。有了故事还不够,还要营造旅游文化的氛围,这个氛围是大众的,全民的。在我市,如我说不出蝶园广场的真实由来者,可能不在少数。游客们想知道某一个景点是怎么一回事,而被问者却说不出个所以然,问者扫兴,被问者尴尬,宾主双方也就少了进一步沟通的可能。把每个景点的文化内涵都挖掘出来,编成一个个动人心弦的故事,印成小册子,发给市民,发给游人,让每一位市民都成为导游,让每一位导游都成为故事大王,让每一位游客都带着美好的故事各奔东西,口口相传,其宣传效果可能不亚于花大钱在某个电视台做个广告。
打造旅游大市强市,就让我们从编故事讲故事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