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读《大学》的奶奶

2009-03-31 00:00:00    作者:赵洪林    来源:今日高邮

谷豆飘香季节,奶奶穿着短袖粗麻布衫,坐在茅屋门口,戴着黑框的老花眼镜,拾掇一簸箕新收的黄豆。我坐在门槛上,仰头望着奶奶,只见奶奶手里捏着一本旧书,这本书大概和我们的小学课本差不多大小,但纸张已经泛黄,封面上自右至左写着“大”俩字。“大”字我一看就会读,“”字却怎么也看不明白,问奶奶,回说是“学”,“啊?!奶奶,你小时候读过大学呀!”我托着腮很惊羡,奶奶笑起来满脸深皱,嘴里的牙也已经掉光。奶奶继续捏着书脊扫过一行一行黄豆,另一只手将混在其中的泥粒一个一个拣出来,最后,簸箕里的黄豆金灿灿饱鼓鼓一片,奶奶的镜片里全映着黄豆的影子呢。

后来,我知道《大学》是“四书五经”之一后,不禁对命运多舛的奶奶肃然起敬。

邓庄地处长江北岸子婴河畔,这里四季分明,风俗淳朴,沟渠纵横,土地肥沃。奶奶就出生在邓庄,家境殷实,外祖公是清末读过私塾的人,家藏好多古书,奶奶受到家学的熏染,渐渐地,言行举止竟也有了些大家闺秀的风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外祖公后来吸上烟土,家财耗尽,奶奶出嫁时,妆奁里只剩下几本古书了,我小学的那个夏天看到的《大学》就是其中一本。奶奶壮年守寡,膝下三男两女,一生劳碌,恐怕是顾不上读书的,但古文化精髓一直在支撑着她走完了七十多年的坎坷人生路。《大学》里修身、齐家的思想是奶奶一辈子的不竭动力。

兵荒马乱年代,家里也没有什么田种。被逼无奈,爷爷奶奶不得不背井离乡独闯上海滩,在租界靠拉黄包车糊口度日。不料,爷爷得了急性阑尾炎,因无力医治阑尾化脓穿孔致死。奶奶悲痛欲绝,形单影只,回到了乡里。送走了爷爷,奶奶一个人担起了家庭重担。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家里实在没什么好填肚子的了,连树皮都剥下来啃。为了留下活口,家里留下大伯弟兄三人应付农事,奶奶带着两个姑姑沿长江逆流而上逃荒至安徽,一路上忍饥挨饿,风雨兼程。一个富户想收养姑姑,可奶奶硬是没答应,带着俩姑姑继续逃荒。后来姑姑说,奶奶总是把最后一口吃的留下给她们吃,自己饿得实在不行了,就随处拔些草根充饥,渴了在河边捧口水喝,因此奶奶经常昏倒在路旁。

日子终于一天好似一天了,家里有田种了,一年也能有些仓储的余粮,几个儿女也纷纷成家。奶奶却还当着赤贫的日子过,每餐结束,舍不得丢下饭碗,总要把碗里的汤水舔干净。岁时节令,也偶尔能吃到奶奶亲手做的粗杂食物,水磨米糕、糯米烧饼、糠麸锅贴、玉米糊糊、茨菰团子……还送些给左邻右舍的尝尝新。邻居家来亲戚,奶奶还拿出鸡蛋来让炒盘小菜招待。端午前后,奶奶还做酱,将一块块豆饼晾在芦柴箔子上,盖上鲜芦叶,隔一段时日,豆饼和芦叶上全长了胡子,奶奶说这样做出来的酱就好鲜。做酱还做霉干菜,把整棵的大咸菜拿出来晒干,再切碎装坛。有了酱和霉干菜,做家常的红烧菜基本就不需要再花钱去商店买酱醋了。逢年过节,自己也难得添置新衣,省下钱给儿女做婚嫁的花销,记得羊叔谈兴化刘家沟的婶子时,奶奶拿出来的礼钱全是毛角零票,这是奶奶平时省吃俭用的积蓄。

眨眼之间,奶奶离开我们已经十余年,但奶奶的那本《大学》还一直映现在我的脑海里,翻看其中的讲章,一段文字赫然呈现于眼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奶奶没治国平天下的本事,但她却身体力行,修身、齐家,直至善终。愿奶奶安息!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