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6 00:00:00 作者:陈其昌 来源:今日高邮
倘若汪曾祺健在,他可能平淡而有兴致地欢度了他的90寿辰,即在2009年3月5日那一天,“往事回思如细雨,旧书重读似春潮”。汪老已走了11年多。倘若他天国有知,他会回眸一笑,文游台内清朗、明洁的汪曾祺文学馆并不寂寞,汪迷记住汪老,高邮人记住他,在高邮担任4年市委书记、后任扬州市工商局局长、扬州市政协副主席的朱福生生前也记住他。朱福生辞世前曾关照家人,要把汪曾祺先生为他题词的那幅书法作品赠送给高邮市政府。3月13日,汪曾祺文学馆举行了隆重而简朴的捐赠仪式。朱福生的夫人孙念女士偕同女儿含着眼泪实现了朱福生的遗愿。汪老那幅书法作品的内容是他的《我的家乡在高邮》歌词中的第一节、第二节,从“我的家乡在高邮”至“九月初九闷芋头”,那是高邮乡亲思之耿秋、言之津津、闻之切切的乡情乡音,那也是1994年6月初曾经回荡在首都地矿部招待所的绕梁之音。
汪曾祺的书画作品是典型的文人书画,在海内文艺界颇有影响,以其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即精气神和书卷气深受大家喜爱和珍重。在高邮,从他的母校、亲友到文艺新人,以至诸如理发师的平民百姓,得到的汪老字画何止百件。在文艺界,汪老送人字画也非常大方,几乎是有求必应,但是,给故乡高邮“父母官”,尤其是主要领导人的书画作品却凤毛麟角,送给朱福生的一幅行书作品可谓绝无仅有。
1994年6月初北京的那次高邮联谊会,请了在京的高邮籍的名人。汪曾祺一进会场,兴致勃勃。他与朱福生书记是第一次见面,从座谈、题词,到在主桌相邻而坐,交谈得自如自在。这一天,汪曾祺头戴白色宽沿便帽,身着浅蓝色春秋装,在高邮干部尤泽勇、陈仲如、王军等人簇拥下在签到簿上写下自己的名字,此后,在座谈间隙、用餐前后,他一次又一次按高邮乡亲所求,挥毫书写了好几张条幅。
汪曾祺书写的内容最多的就是他创作的电视专题片《梦故乡》的主题歌《我的家乡在高邮》。1994年播放的《梦故乡》是追述汪曾祺的创作与生活的一部纪实性的专题片。片中浓郁的乡情乡愁曾使汪曾祺感动得落泪。此前,那首歌词是汪老用硬笔写的。那天,他挥毫书写“我的家乡在高邮”,说是要送给朱福生书记。汪老把帽子除下,将外衣脱了,只穿一件短袖白衬衫“上阵”挥毫。朱福生背着手站在他身后,这位毛笔字也写得很好的书记静静地观摩汪老的行书现场示范。汪老信笔所至,字体浑敦舒放,笔法飞扬灵动,墨迹饱满华滋,将歌词前两节录下。汪老对身边人说,书法也讲究意气,时间再宽一点,应该把歌词的四节全写下来。
那天,他也写了隶书,是送给高邮市委市政府的。四尺宣的整幅纸面上,他用融入魏碑的隶书写下了八个大字:“神珠焕彩,水国新猷”。那是他为水做的高邮鸣奏的历史与时代的交响乐章,将他要表达的笔墨重心和行笔皆趣表现得淋漓酣畅。该条幅的墨迹曾在《珠湖》报纸上“亮相”。15年后,世事更迭,这件墨宝已难以见世,不知己为哪位个人“珍藏”。
就在那次活动中,不知是谁向汪老提议,为高邮的领导写一小幅,上书四字:“青云直上。”也可能是调侃的玩笑话。可是汪老却认真对待,明确表示不写,丢下笔坐在一旁抽闷烟,后经人解释劝说,又重新拿起笔写下了郑板桥的诗句:“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汪老说,随你们给哪位领导。这里彰显的是汪老的一贯风骨和异秉。如同他与林斤澜去温州一样,有人请他写一条幅,赞扬某书记廉洁,汪老依然不肯写,并说,我知道他廉洁不廉洁。一个不妥的提议成了一个小插曲,很快被乡情乡音取而代之。
其实,汪老为高邮干部挥毫,最早应是在1981年秋天,他写给时任川青公社党委书记史善成的十个字:“素心常如故,良苗亦怀新。”那是汪曾祺看了绿野平畴的川青以后的感慨,也是对年轻的书记的勉励。汪老从思乡淙淙的惦记和优悠潺潺的从容中,引领乡亲晚辈去感悟,人们的最好状态是遇事的平常心,最高的境界是顺其自然,是生机勃勃。
信奉随遇而安的汪曾祺便是这样的标识。即使他的故居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他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自己的家乡。这也是他和朱福生书记心灵相通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