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0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近读《高邮地名史话》,首篇《高邮建置沿革与历代治所》提及了三国人蒋济,并认为蒋济是高邮人。笔者以为此论不确,应予纠正。兹引原文于次:
三国(公元220至265年)时,(高邮)属扬州,初属魏后属吴,仍在广陵郡。当时高邮叫什么?查清代嘉庆《高邮州志?列传》其“传记” 第一篇为三国的蒋济,“字子通,平阿人”。其人为扬州五士之一,“仕郡计、吏州别驾”,但很有建树,后为曹操重臣,官至丹阳太守、丞相等。高邮临泽镇建有蒋王庙,就是纪念三国时高邮人蒋济的。可见,三国时高邮仍为“平阿”。
蒋济其人,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臣,历仕曹操、曹丕、曹 、曹芳,官至太尉。
关于蒋济的故里,《三国志·魏书十四》记载:“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三国时期,汉末十三州曹魏独得八州,扬州、荆州和凉州三州,魏与吴、蜀分占。其中,魏、吴分得的扬州部分各置扬州,魏国扬州的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吴国扬州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魏国控制的扬州,主体在安徽淮河以南的皖中地区。扬州领有淮南、庐江、安丰和弋阳四个郡,平阿是淮南郡治下的一个县,在郡境的北端。按谭其骧教授著《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魏景元三年(262年)],在兖州、豫州、扬州[7-8幅],平阿隶属于扬州之淮南郡,位于今天安徽之怀远县境。很清楚,蒋济,平阿人,应该是今天的安徽怀远人。
怀远新闻网、蚌埠政府网、安徽文化网等都有关于蒋济是怀远人的文字。安徽文化网称:“蒋济,字子通,怀远平阿(今孔岗)人。他博学多才,善于谋略,是曹魏四代辅臣。”
徐州是三国时魏国完全占有的州,广陵郡和下邳郡在州境的最南部,分列东西两边,和吴国的扬州相接。广陵郡的治所在今天的淮阴市区西南面不远,高邮是广陵郡治下的一个县。《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三册[魏景元三年(262年)],魏国之青州、徐州[9-10页],清楚地标出了高邮县,隶属徐州之广陵郡,其位置在今天的高邮境,位于吴、魏疆界的北侧。显而易见,在三国时期,高邮的名称就是高邮,而不是平阿。扬州淮南郡之平阿和徐州广陵郡之高邮,是两个同期并存但又完全不同的地域单元。高邮既非平阿,蒋济自然也就不是高邮人。笔者查阅了1990年版的《高邮县志》,在《人物·人物传略》栏目并未收入蒋济。
应该指出的是,历史上的扬州和今天的扬州不完全是一回事。蒋济为“扬州五士之一”,这个扬州是三国时的扬州,不是广陵,也不领有广陵郡。在淮南郡和广陵郡中间,还隔着一个下邳郡,两地无论是行政隶属还是空间关系,都可以说是风马牛不相及。隋唐之后,扬州和广陵渐渐合二为一,这是后话。不了解区域历史变迁的人,常常将今论古,弄出张冠李戴的事情。
我们可以说蒋济是三国时期扬州人,扬州淮南郡之平阿县人,这符合当时的实际。但是,如果认为这一时期扬州就是广陵,平阿就是高邮,蒋济就是扬州高邮人,就错得有点离奇了。《三国志》说蒋济是楚国平阿人,另一段文字也可以佐证蒋济的乡里,“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朱绩俱知名于江、淮间,仕州郡”。寿春(寿县)与平阿之间,不过是百十里的路程,且有淮河水路相通,两地处在一个郡国(楚国)之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而寿春与高邮之间,直线距离也在500里开外,两地怎么可能处在一个郡国之内呢?况且,高邮地境历来属于吴国、广陵郡统辖,与楚国素不搭边,与蒋济同时代的建安七子之陈琳,《三国志》便称其为“广陵陈琳”,而不是楚国陈琳。
至于前文说“高邮临泽镇建有蒋王庙,就是纪念三国时高邮人蒋济的”,并依此论定蒋济是高邮人氏,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蒋王庙并非高邮临泽一家,南京东郊紫金山北麓也有蒋王庙,供奉的是东汉末年秣陵(今南京)县尉蒋子文。天下的蒋姓名人多了,临泽蒋王庙供奉的一定是蒋济吗?其次,即便供奉的确实是蒋济本人,也不能说明蒋济是高邮人。一个人真正心怀苍生、造福地方,得到百姓的衷心爱戴,人们在其身后建庙祭祀,往往并不关心其乡里出身。正如不能因为成都有个武侯祠,就认为诸葛亮是成都人。同样,不能因为高邮临泽镇有个蒋王庙,就认为蒋济是高邮人。
中国的方志肇始于隋唐,兴盛于明清,也就是说,历代方志编纂者对于隋唐以前历史的了解,并不比我们当代强。根据笔者的了解,高邮现存最早的方志为明隆庆《高邮州志》,刻印于隆庆六年(1572年),这个年代距离三国时期已经很久远了。况且,主政者和修志者自身的素养和视野,也限制着方志的可靠性。尤其是明清两代的方志,对于其比较前代追记的部分,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二手的资料,绝不可作为信史使用的。
把蒋济附会为高邮人,并将平阿与高邮混为一谈,是嘉庆《高邮州志·列传》的一大谬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