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精明的上海人

2009-03-10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海人到底具有怎样的秉性,不用说外地人,就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也可能说不清自己到底是怎样一种人。但是上海人的精明,倒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

我有不少亲戚在上海,亲戚间常有走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走动得更多一些。每次妈去上海,都是提前个把月就准备了,鸡蛋呀,香油呀,老鸡老鸭呀,鼓鼓囊囊一大堆。回来呢,往往是几块瘦瘦薄薄的“洋碱”,几盒“洋火”,还有半斤把“洋糖”(奶糖),缩在提篮、藤篓或帆布包的一角。“浓缩的都是精华”。人家上海人说了,“你们苏北人带的都是家里养的田里长的,不值钱”。还真说对了,那时,农产品还不是商品,你说值钱吗?上海亲戚到江北来,往往也是用缩在包里的一角,换走鼓鼓囊囊的一堆。但江北人高兴,江北人总以为自己给出的东西不值钱,上海人回的或者带来的那些洋东西很值钱。

这不能怪人家上海人,那时候人们就是这么想的。

1987年夏天我去上海表哥家度假,那时上海正时兴外烟,我带的是大重九,表哥给我抽的“大前门”。我看到,表哥家客厅老爷柜上放着一包外壳上满是洋文的香烟,表哥告诉我那叫“万宝路”,在上海很“吃介“。我也很想抽一支,但表哥始终没有掏出一支。几天里我一直注意观察那包“万宝路”。发现每天早晨表哥外出的时候,总是将“万宝路”揣在涤纶上衣口袋里,透明的涤纶让人老远就看到“万宝路”。晚上回家的时候,又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万宝路”,放在老爷柜上。这样一放一揣若干次,直到我离开上海,那包烟也没有抽完。

我没有与表哥探讨过这个问题。我猜想,表哥一定是想以此证明自己是时尚的,是有身份的。如果那样一包入时的香烟在家里抽了,而外出的时候带上一包“大前门”或者“劳动”,那多塌台呀。

我曾经把这事讲给常与上海人打交道的朋友听,朋友说我少见多怪。他说,上海人一般兜里都揣档次不同的两种烟,好的谈生意敬朋友,丑的自己抽。如果我们身边有人如此这般,一定会被人笑话。

1997年陪一位学生到上海请客,来的客人都是有世面的。吃完后,我和学生起身将走,而就是那些有世面的人,却让小姐将吃剩的菜打包,一人分了一包带走了。我当时很不以为然,我对学生说,这些人都是西装革履,怎么会做出这种事。学生说,上海人就是这样,他们认为自己花钱买的菜,吃不完就应该带走。打包,就是那次在上海见识的。直到现在,打包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没有成为习惯,即使打了也是羞羞答答的。

上海人吃螃蟹更是传为佳话。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人的收入也不高,买螃蟹也就一次买三五只,买回去先是清蒸,然后是很细腻地打理。他们吃螃蟹有一套专门的工具,镊子,锥子,锤子,砧子,一应俱全,很有章法地解剖,决不比外科医生逊色。想想这个过程是多么美妙啊,即使不吃螃蟹,单是这过程也是一种享受。等到黄、肉、油全部掏光后,再用壳烧菜汤,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这只是耳闻,没有目睹,说得难免不到位。但绝对不像我们三下五除二地大加咀嚼,得其肉而不知其味。

上海人正是因为精明,把个小小的棚户安排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的串行于万国建筑里。正因为精明,把一个个哪怕很小的产品做得漂漂亮亮的,上海货曾经风靡全国。也正因为精明,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苏南一带的乡镇企业大都得益于上海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国企改革,职工的待遇上不来,于是,上海就帮助周边地区搞企业,把资金、物资计划、人才拨拉点过去,利润分成,体外循环,上海人的收入高了,苏南乡镇企业也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精明用在上海人身上,不管是褒义还是贬义,都无碍大方。精明得体面,精明得精致,精明得成功,精明得利己而不损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精明总比穷大方好,总比常缴学费好,总比自作聪明好,总比损人而不利己好。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