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10 00:00:00 作者:吴士来 来源:今日高邮
日前,江苏电视台新闻联播里的一条新闻吸引了我的眼球:南京梅花山梅花盛开,游人如织……看着看着,心里不禁想起去年受邀游览梅花山的情景。
去年3月初,南京作协的领导给我来电话,让我参加梅花山采风活动。考虑到手中没有什么急事,自己也想到南京会会文友,于是就欣然答应前往。
2008年3月8日,星期六。上午6时,我坐大巴从高邮出发,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在南京长途东站下车。著名军旅作家张嵩山先生已在出站口迎候。来不及寒暄,他就把我拉进军车,直奔梅花山而去。
在梅花山入口处,梅花山管理处的领导带着导游,正在给作家们介绍着梅花山的历史。见我到来,作家们纷纷上前同我握手、问候。接着,我们三五成群,结伴一起上山观花。
我在南京工作25年,对梅花山比较熟悉。在基层部队工作时,我每年都要带官兵们到梅花山游玩。到机关主管新闻和出版工作后,每年花期里,我都要陪客人上山观花几次。2006年底,我转业到高邮工作后,只能从电视新闻中“观花”了,心中难免有些失落。这次应邀上山观花,既见到了昔日的文友,又欣赏到了盛开的梅花,心里自然充满了喜悦。
在南京工作时,我在报刊上发表了数十篇有关梅花山的文章。所以,我对梅花山的历史演变过程比较了解,知识不亚于导游。
梅花山座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被明孝陵神道环抱其中。梅花山古时称“孙陵岗”,是三国时期吴国帝王孙权夫妇的陵墓。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后,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有大臣看中梅花山这块风水宝地,就建议朱元璋将孙权夫妇的墓迁走,将此宝地留给自己。朱元璋听后,哈哈一笑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让他替我的陵墓看门吧!”于是,孙权夫妇的墓就保留了下来。
朱元璋的陵墓离孙权的陵墓并不远。朱元璋寿终正[寝后,是否埋葬在梅花山上,考古界至今争论不休。朱元璋留给历史一个谜团。
南京人知道孙权和朱元璋都喜欢花,也可能出于对这两个帝王的尊敬,每到春天,人们就结伴到“孙陵岗”栽植梅花。到民国时,“孙陵岗”的梅花种植就比较有规模了。
梅花山上埋葬着孙权的陵墓和朱元璋留给世人的谜团,吸引了无数参观者,每到春天,梅花盛开之时,大量游客蜂拥而来,一边欣赏梅花,一边听导游解说梅花山的历史。
为了把梅花山打造成一个旅游胜地,南京市政府因势利导,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花费了大量财力、人力,不惜重金引进和栽植梅花,把“孙陵岗”改称为梅花山,成立梅花山管理处,把梅花列为南京市市花,以此打造南京的旅游业。
经过近20年的栽植,如今,梅花山已是漫山遍野皆是梅!梅花山管理处的领导介绍说,梅花山种植的梅花大多是春梅,只有在春天才会开放。每年2月下旬,南京市政府都要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向全世界推介。
春意融融之际,就是梅花怒放之时。每年2月中旬至3月底,整个梅花山是花如雪,梅似海,暗香浮动,香飘十里。到梅花山看梅花,已经成为南京人的民俗习惯,一到花期,南京市民倾巢出动,携家带口,来梅花山赏梅。
我和张作家、陈导游结伴,边聊天边欣赏着道路两边的梅花。突然,几棵特别的梅树吸引了我的眼球,连忙驻足欣赏。陈导游笑着说:“这是我们管理处花重金引进的。”说着,她热情地用手指着一棵棵梅树,给我们介绍了起来:这棵叫“宫粉”,看起来婀娜多姿;这棵叫“朱砂”,看起来艳丽、迷人;这棵叫“玉女”,像少女似的,亭亭玉立……
继续登高,山腰处的梅花品种更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夺目抢眼的当然是红色的、白色的梅花,此外,还有淡黄、淡绿的花苞,她们正张着樱桃小口,处于含苞待放的状态。寻春的男女,纷纷在开放的和含苞待放的梅树前留影。但绝大多数人照相,都是选择盛开的梅花树。有一家老少6口人,在梅花树下铺上塑料布,放上食品、饮料,席地而坐,边吃边谈边赏花。我猛然觉得,这有点像日本人过樱花节的气氛了,真是太惬意了。
陈导游告诉我们,目前,梅花山占地1500多亩,有梅树近4万株,300多个品种,无论从数量、种类还是面积上,梅花山都已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梅山”,每年吸引着海内外数百万游客前来观赏。
我爱梅花山,我喜欢梅花山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