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3-03 00:00:00 作者:陈庆文 来源:今日高邮
古镇界首曾经有两条河流,一条叫子婴河,一条叫马霓河。子婴河从西向东是镇与另一个县的分界线。马霓河从西向东南穿镇而过。子婴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为秦始皇长孙子婴所开凿。马霓河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唐代两江节度使时馘所挖成。
漫长的历史中,有二河抱镇,着实把这座小镇抱得水粼粼的了。除子婴河和马霓河外,镇内还有下河、六安河穿梭于镇中。在隋末唐初的时期,马霓河连接着的大运河,河上舟楫往来,帆影悠然,桨声咿呀,波光粼粼。一时间满河的官船、商船、民船、游船和客船不绝于日夜。最是惹眼的,是隋炀帝,曾经携皇妃壮游马霓河:一溜皇家御船,张灯结彩,披红挂绿,载歌载舞,浩浩荡荡。皇家游船过时,乡民们扶老携幼争相观看,马霓河岸边人山人海,把岸上岸下热闹得犹如狂欢节一般了。帝王如此,普通官吏商贾及百姓人家亦纷纷仿效。每逢节假,必有千帆竟发,人们携家带口或三五好友,乘舟东去。他们一边欣赏两岸风景,一边在船上或品茗、或下棋、或麻将、或吟诗、或弄琴、或正史野史稗史绘声绘色地讲来。天长日久,这悠闲的游玩之风便成为界首的一个传统,以至于今天的人依然十分好玩和会玩。对于好玩的界首人,我无法草率地用“好坏”二字作评价。这里有一副对联,很有意思:“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喝杯茶去;求衣苦,求食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对联显然是针对一般人而言的,那么,皇帝老儿呢?他们读了这副对联,会作何感想?
让人深感惋惜的是,现在镇内已经见不到马霓河了,昔日马霓河里的摇橹壮游和两岸的狂欢,已经彻底消失,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马霓河消失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它们消失的原因是,长久失掏,雨季一到就闹水患,淹得两岸的农田可以撑船,而水退后又淤泥满地,瘟疫弥漫。不知何时,马霓河又出现了血吸虫寄生属主钉螺,当地人一举两得既填平了河道,又防止了瘟疫。
好在子婴河还没有消失。在当年,子婴河和马霓河水深皆十余米,河宽数十米。两条河浩浩荡荡地延伸至兴化、东台,最后汇入大海,成为这座古镇主要的水上通道。在古时候交通欠发达的年代,有这么两条河流来贯通,这真是子婴和时馘为界首人带来的千年吉祥。
相关的史料把我带到历史的深处,冥冥之中我触摸到了马霓河昔年的模样。
子婴河对界首古老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界首历史悠久,这是众人皆知的。古镇河流纵横,旱涝不愁,丰衣足食,水路和陆路都极其发达,而大小码头更是比比皆是。正是因为这样,界首人就创造性地发明了极具地方特色的茶干。古镇紧傍运河,漕运不断,设置的盂陵驿站,车马穿梭,官差、商贾途经界首,品尝茶干,颇以为奇,常常携至他乡,馈赠亲友,使得界首茶干名声远扬。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龙舟驶近界首码头,闻有异香扑鼻,便令人上岸寻访,原是豆腐干子外溢的香气,差役携带这种土产上船,乾隆喝一口毛尖茶,吃一口豆腐干子,龙颜大悦,因恶其名称不雅,赐名茶干,并御书“界首茶干”牌匾一块,钦定界首茶干为贡品。界首人吃茶干是格外讲究的。有干吃,有喝一口茶嚼半枚干,就一杯酒咬两块干且回味悠长,
镇区内还有过一条下河(运河为上河),界首人洗衣、洗菜和淘米,就有了去处。最是美处,是马霓河的上游有一条支流叫凤凰河:两岸柳树婆娑,百花争艳,然而,美景不如美人,美人不如美人的言谈举止。在凤凰河边,几乎日日有美人在那里洗涤。一溜古典的女子,身着古典的衣装,蹲在溪边,洗涤着绫罗绸缎,或歌吟着,或嬉戏着,流水见了或鸟儿见了也会停住。昔年,在凤凰河两岸,有几家染织厂,有的是大户人家开的,有的是小户人家开的,有的是个体单干的。染织厂的工人,多为女工,布匹织好以后,要印花。花印好后,要漂洗。古时的厂里没有专门的漂洗房,全都在凤凰河里漂洗。各色布匹在此洗涤,宛如凤凰展翅,这条小河就因此而得名。
由于有了这些故事,凤凰河总闪现出一种美妙的光滟,一种馥郁的风情,多少年了,依然无法叫人从心头挥去。因此时常来这里小憩,时常于恍惚间觉着有人在洗涤,定睛看时,原来是柳丝在拂水面呢。
现在的子婴河和马霓河,再也看不到来来往往的船,一艘也见不着。想寻找往事的人,再也找不到那些船。它们消失了,消失得非常彻底,史料中繁华的码头,只是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