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10 00:00:00 作者:孙士琪 孙士增 来源:今日高邮
春节后的元宵为灯节,旧时有喊灯的习俗。就我亲历,算来要有五六十年了。
喊灯一般自发形成,一人领,众人和。领头的是个半大孩子,口齿清而嗓音亮,还要有点口才。和的人年龄要小一些,性别不限,反正台词只有一个字,跟着领的人每一句后面喊:“好!”
“兔子到你家来——”半大孩子将点亮的兔子灯放在一家大门口或船头前,就开始喊灯了。
“好!”更多的童声齐声应和。
“恭喜你家大发财——”
“好!”声音脆亮又整齐。
“兔子点点头——”
“好!”一种渐入佳境的执着。
“老板奶奶在家砌高楼,
高楼砌得高,
金子银子朝家挑。
今年挑不了,
明年再来挑。”
到此打住,当事人家将早就准备好的“小牙”(一种短而价廉、点燃时间不长的蜡烛)分给大家。有些年纪大的为了享受童声喊来的吉利话,图个一年顺遂,一个段子下来先不赏赐,要求继续,于是重新开始。
“兔子点班,
沈万山(明朝苏州大财主),
四个字,
事事如意。
五子登科,
六十载在(大概是活了六十载还在吧),
恭喜你家大老太。”
这时领者根据当事人的身份地位,恭维而恰如其分地尊为太爷、太太、老板奶奶等。他们一边夸奖孩子们喊得好,一边抓一把“小牙”连带着给些零碎钱。小孩们顾不上道谢,欢呼雀跃着往下一户继续喊灯。
如果两班喊灯的相遇就会出现竞争,也是各自表现口才和即兴编词能力的时候,输了的一方自然遭到一些善良的哂笑。
就这样,孩子们一晚上疯玩狂喊,自由自在还小有收获。半大孩子蜡烛得多了,就分一些给自己的弟妹和最起劲喊“好”的孩子。至今,还很怀念那些喊灯的夜晚和儿时的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