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21 00:00:00 作者:宋羽 来源:今日高邮
还未跨进寒山寺的寺门,已然听到了浑厚悠远的钟声。
到姑苏城外,听一听寒山寺的钟声,也许,这质朴的心愿只是缘于对一首诗的感动。一千三百年前的夜半钟声,婉转缠绵,生生不息,和着秋霜白露,将久远的红尘往事一并传递着,直至昨日今宵。
品咂“寒山”二字,只觉得简朴从容、淡泊宁谧,与世无争之中倒也流露着几分无需言说的自足、闲适与宠辱不惊。“时时勤拂拭,莫使若尘埃”,看院内花开花落,守心中一分净土,每日参禅悟佛、诵经撞钟,却不知,这座位于城外郊野的古寺早已随着那苍茫的钟声名声大噪了。也许,自有定数,一切都应了佛家所谓的“因缘”吧。
其实,寒山寺,本就是一座不大的寺。
碧瓦黄墙的照壁,苔痕点点的青石,经年累月在这里只化作了一朝一夕。虬髯一般的香烟在寺院上空缭绕着,不断舒展着形态,仿佛落入清水中的一滴墨汁,漫漶之间弥漫出莲花的幻化。院落不大,前后仅四重,寺内遍植苍松,遒劲而古朴,让人在微凉的秋风中品味满目的青翠与生机。苏州的寺庙,小巧不乏精致,回廊缭绕,曲径通幽,古人有文赞寒山寺曰:“一入其门,清幽萧远,别为一境。”在此处参禅,冥思之间定有几分悦目与陶然。将禅宗与山水情调融为一体,少了几许悲天悯人的怆然,少了几许踽踽独行的孤寂,佛法的哲理与忧思化作了潺潺的音韵,经文的玄妙与奥义化作了菩提树下的花开花谢、似水流年。千百年间,寒山寺先后五次毁于大火,可这钟声依旧倾诉着曾经的清愁,记载着往日的怅惆,悠悠诗句的吟诵间释然了人生无常的百像。
香客、游客不绝,慕名而来的游人都想一睹这千古名钟的神韵,听一听这钟声里的梵音。其实,这不过是一口普通的铁钟,就挂在大殿左侧的一座二层木楼上。大钟显得有些老态龙钟的样子,拙朴得有些笨重,有的部位已经变成了暗红色,露出了斑斑锈迹;钟声略显得几分沉闷与质朴,饱经沧桑般的深沉,虽不珠圆玉润,但却绵长而悠远,袅袅余音在香火上空回荡,穿透了寺庙的院墙,震荡着运河的流水。
佛法中说,凡人一年中会有一百零八种烦恼,而闻钟声则可以“烦恼清,智慧长,菩提生”,每参悟一下钟声,便可消除一种烦恼。于是每逢除夕之夜,寒山寺都会叩响一百零八声钟鸣,而平日,游客们也乐此不疲地手执钟锤,在钟声里祈福许愿,让心中的万千烦恼丝随这钟声渐去渐远,终于消散殆尽。
细细想来,人活红尘一世,这世间的烦恼又何止一百零八种呢,靠这钟声何以真让人清静超脱,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呢?
其实,能够耐得下心境静听这钟声中的幽幽禅意的人,必有足够的禅心与淡泊,内在的修养与品性才能让心灵和钟产生共鸣。
有禅语曰:“白鹭立雪,愚人看鹭,聪者观雪,智者见白。”——听钟也有同样的意趣么?
生与死,得与失,灾与祸,幸福与痛楚,一切都是常态,宛如秋风中的枫叶,或尽情绽放,倾国倾城,或叶落归根,化为春泥,或零落颓败,冷月泣花。多少人才情似海,却怀才不遇,多少英雄豪情万丈,却难成霸业,人生如一场华丽的绮梦,苦苦追寻,却终于两手空空。空是一种解脱,一种释怀,世间的功名利禄、尔虞我诈,没了这些,反而成就了清淡脱俗。怕只怕,纠缠与失望之中,无数人迷失了自我,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悲怆。保持一颗淡然宁静的心,不必渴求一定要得到什么,心甘情愿地给予了,然后缄默,反而会有细水长流般的轻松与惬意。
这些,寒山的钟声里,你可听到了?
想到了寒山与拾得的那篇《问答》——问:“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治乎?”答:“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勿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钟声悠悠,旷远的苍穹笼罩在了旷远的禅音之中。
寒山寺的钟声,敲醉了云间那一抹无边的风月,敲皱了岸边那一泓泠泠的秋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