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4-23 00:00:00 作者:韦晓 来源:今日高邮
第一次了解泰山,是在杜甫《望岳》一诗中,诗人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磅礴之势跃然纸上,心想:此生必登泰山。
正值清明时节,我踏上了北上望岳之路。我计算好时间,夜里十二点徒步上山,到达山顶,正是日出之时。清明小长假,泰山成了众多短途旅客所青睐的地方。游客络绎不绝,我是被一股人流挤进山脚的。
连接泰山的是一条很有特色的天街,显然,这里已经被当地人装扮成有着浓郁商业气息的购物天堂。刚入泰山景区,我所为之震撼的不是它的高度,而是一段段的石阶。这该是项多么浩大的工程啊!本以为是自己探路上去,不料是拾级而上,不过倒也让我心情轻松了很多,让我更有信心登上主峰山顶。开始还是很轻松的,石阶很平缓,一路跑了十几个台阶,接下来就没力气了。休息了一段继续启程。凌晨两三点,终于登上了中天门,此处为登顶半程,上下必经之地。我认为此处是浏览泰安全景的最佳之地。视野很开阔,山脚下灯火通明,整座城市尽收眼底。
下半程的路就没有那么轻松了,越往上,石阶越陡,回头望下去,目测要与地面垂直,经过大半夜的跋涉,我已经没有什么力气。但还是抱着好奇的心态继续前进,下半段山路果然不失所望,沿途的人文景观颇多,尤其是石刻。不愧为中国书法第一山,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泰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石刻文字有的洒脱飘逸,有的端庄严谨,令人折服!
泰山不仅在于它的气势。更在于它的人文精神。因为是半夜,没有什么风景可看,倒是一个挑水的中年人吸引了我的注意。这个担夫显得很是干练,走得平稳,肩上的扁担很平衡。这么多的台阶,这么重的水,他得一遍遍地上山、下山,以此来维持生计。我们爬山是来释放心情的,而他登山却是工作。我很惭愧,手无任何负重,还爬得这么吃力,担夫却那么有耐力。这时,天已蒙蒙亮,可惜天气不好,起雾了,也不奢望看日出了。不过并没有太多遗憾,却倒也见到了雾中的泰山。我觉得雾中的泰山,别有一番风味,仿佛漫步云端,飘飘欲仙,远处扑朔迷离的景色很令我陶醉。
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并没有真正了解泰山,它的形成不仅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还有很多我们难以想象的浩大工程,不知道前人为后人铺这条路,洒下了多少汗水。
到了该跟泰山说再见的时候了,心情很释然。有时候觉得旅行是种洗礼心灵的方式,就像这次的泰山之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