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9 00:00:00 作者:陈静 来源:今日高邮
孩提时期,我眼中的路呀,就是家门口的巷道,曲折而幽远。奶奶经常坐在门口,静静地看着远方。我知道,那是在等我父亲的来信。父亲在外地工作,交通不便,一封家书已属不易。
渐渐长大,我眼中的路呀,变成了运河堤上的石子路。马车、板车、三轮车还有偶尔驶过的汽车,打破了邮驿古道的沉寂,也使住在附近的我生活日益喧闹起来。我无事便喜欢在河堤上玩耍,看堤上穿梭的车辆与河中过往的轮船。有时,父亲会提着行李突然出现在我面前。
少年时代,我眼中的路呀,又成了大街小巷的纵横交通。路面有砖头的,有石板的,也有水泥的,满脚泥泞和漫天飞尘已成为过去。父亲经常回家,还买了辆自行车,有空就带上我四处转悠,在颠簸的路上“蹦迪”,一路欢歌笑语。
进入大学,我眼中的路呀,是一条特宽敞、特平坦的柏油马路。父亲已回邮工作,但我要第一次出远门。坐在大客车里,看着黑绸缎一般的马路,风在耳边呼呼吹过,意气风发的我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踏上了新的人生旅途。出门在外,感知家人的牵挂,不时写信、回家,电话这条新的“电路”更是搭起我随时亲情交流的桥梁。
参加工作,我眼中的路呀,变得更加多姿而亲切。路面不断拓宽,路质不断改善,路网不断延伸。黑色公路、高速公路、过江隧道,立交桥、高架桥、跨海大桥,公路、铁路、水路、航空……以前听过的、没听过的,全部真真切切地进入了工作和生活。我的自行车也换成了摩托车,再换成小轿车,时常驾车出去走亲访友。闲暇之余,我还喜欢在互联网上与五湖四海的朋友聊天,感受天涯咫尺。
回首交通变迁,我忽然明白了一个道理:道路的变化其实就是思路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发生了巨变,但变化最大的还是人们的思想。思路一变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