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24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田原先生(笔名饭牛)是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他对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书法精心研究,历时数十年,将郑板桥的篆、隶、楷、草等字体的各种变化,系统集辑成《板桥书体变化百例》字帖,成为书法爱好者的良好范本。他还对板桥体进行了某些方面的改革,创造出田原的“板桥体”,别具一格,别有风致。
我同田原交往不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客居高邮二十余载后调入南京的著名山水画家朱葵先生回第二故乡举办画展,田原专程从南京赶到高邮。在画展的开幕式上,我与田原初识。他对后学的进步与成长关心、提携。某日我收到他的来信,请我对一位青年篆刻者的工作多加关照。这封信还在。接到信后,我遵命尽其所能使那位青年的工作环境有所改变。
田原对汪曾祺充满文人气息的书法很是喜爱,希望得到汪曾祺的墨宝;但他与汪曾祺不熟悉,又不想贸然求字。汪曾祺自1939年19岁离开故乡高邮,直到1981年61岁时才踏上故乡的土地,当时我在高邮师范学校工作,还请他为师生作了一场生动难忘的讲演。1986年,汪曾祺第二次回故乡;1991年,汪曾祺偕夫人施松卿最后一次(施松卿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回故乡。后两次我是接待汪曾祺的主要策划者,而且是全程陪同者。几次接待、交谈,对汪曾祺增进了了解,增加了感情,再认真读读、品味他的作品,因而写了不少有关他的文章。
一天,田原托人转来了他书赠汪曾祺的一副对联,那书法是充溢着田原风格的板桥体:
春雨瓢儿菜
秋风扁豆花
来人转告了田原的意愿。我不敢怠慢,当即写了一封信并同田原的对联寄给了汪曾祺。没有几天,汪曾祺回信了,还有他独特的汪体的一副对联:
才名不枉称三绝
扣角何须到五更
从赠联中知道,汪曾祺对田原是有所了解的。田原的学历不高,但天赋加上长时期的勤奋与坚持不懈的自学,卓然成家,负有诗、书、画三绝的才名。赠联中巧用了“扣角”的典故。扣角,即敲打牛角。相传春秋时卫国的宁戚,家境虽贫寒而修养、德行很好,但不被重用。一日,他客宿在齐国的东门外,适逢齐桓公夜出,见到他一边敲着牛角,一边喂牛唱着饭牛歌:“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桓公闻之,知其贤,命管仲迎之,拜为上卿。“扣角”于是成为求仕之典。汪曾祺在书联中赞赏田原的“三绝”才名;有了才名,根本不需要像宁戚那样在五更头去饭牛(喂牛)扣角了。这一副书联,汪曾祺拟撰得工整而巧妙,因为田原的笔名正好是饭牛。我很快将汪曾祺的书联托人转交给田原,我似乎见到了田原赏阅汪曾祺所赠书联时的怡然神情。
2006年秋,田原来高邮举办书画展,并当场出售。我又一次见到了他,自然会说起他十多年前由我这“第三方”与汪曾祺互赠书联的事,他仍喜形于色。并高兴地赠我一帧扇面,上面是他自撰书写的一首游扬州瘦西湖的七律:
三月扬州人沸腾,
瘦西湖畔柳烟新。
五亭桥上留倩影,
平山堂里拜鉴真。
告别船娘辞画舫,
归来乘兴到富春。
三丁包子鲜肉饺,
卧听洞箫四五声。
这很使我想起1991年10月7日送汪曾祺、施松卿夫妇去南京途经扬州瘦西湖时的情景。扬州市政协领导热情接待,他微醺后写了几幅字,其中有一幅自撰的《如梦令》赠当时的扬州政协秘书长黄石盘先生:
二十四桥明月,二十三万人口,知否知否,不是旧日扬州。二分明月,四面杨柳,拼得此生终不悔,长住扬州。
田原的诗、汪曾祺的词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都在赞美古城扬州的美丽。
2006年,田原八十又二,汪曾祺八十又六,汪曾祺长田原4岁。可惜,汪曾祺已作古10年了。汪曾祺倘在,与互赠诗书的饭牛相聚在自己的家乡,其境、其情、其趣、其乐该是一番令人感怀的景象。
文人的交往,常常显得清淡而雅致,久长而有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