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拜谒中山陵

2008-12-24 00:00:00    作者:李龙奎    来源:今日高邮

南京不知去了多少次,一直没有机会拜谒中山陵,每提及总引以为憾。

前不久,出差南京,终于有幸前往。

车出中山门,沿陵园路行使,前方终点便是中山陵门前的半圆形广场,安葬孙中山先生的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障,西临明孝陵,东毗灵谷寺,景色秀丽,气势雄伟,主要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堂等,面积约两千亩,其全部建筑轮廓巧妙地构成了一座“自由钟”式的平面结构,掩映在一片林海和花丛之中。整个陵区的建筑植被讲求中轴对称,更给人以法度庄严之感。

广场正南有一座八角形石台,台分三层,每层围以石栏,台上那尊双耳双足的紫铜宝鼎重达万斤。据了解,此鼎铸于1993年秋,由广州中山大学全体师生和当时的中山大学校长、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捐赠。仔细一看,鼎的一面有“智、仁、勇”三个字,是中山大学校训。鼎内竖有一块六角形铜牌,上面刻有戴母手书《孝经》全文。

沧桑岁月,磨灭不了历史的痕迹。听着导游娓娓动听的讲解,我一边感受着历史的凝重,一边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沿路两边雪松、银杏、红枫两两相衬,尤显庄严肃穆。

由广场踏上平台,过石碑坊、博爱坊,走向陵门,便见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我想,这四个字便是他倡导的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最好注释,也是其毕生奋斗的理想和追求的目标。

从陵门到碑亭,及至顶处大平台祭堂、墓堂,一路登行,“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敬仰之情油然而生。回想起孙先生戎马一生,先后弃医从政,在日本组织中国同盟会,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总统,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著名纲领,及“民族、民生、民权”的三民主义学说。又经历讨袁护国、“二次革命” 、“护法运动”等风风雨雨,可谓历经千辛万苦,受尽千磨万难,开辟历史先河。

导游的讲解声已渐渐远去,站在高高平台上俯瞰中山陵,在苍松翠柏掩映下显得更加静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