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6 00:00:00 作者:许建平 来源:今日高邮
坐冷板凳坐得久了,周游自然会有坐不住的时候,偶尔还会拂袖而去:“老子不干了!”或“如獐独跳,不顾后群”地游山玩水,或“如狮独行,不求旅伴”地访佛问道,然后又无可奈何地坐到冷板凳上读书作文。不过,正因“逼上梁山”,周游写出了《访佛》。
周游是一个放逸之人,既钟情家乡的绿水,又向往他乡的青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也可以说,他是一个仁智之人。周游访佛,但是似乎并不信佛,就像淮海居士一样,挣扎在人生的湍流中,面临的是文化的逆境,体味的是生命的苍茫。他说:“我是一个不得志而逃于禅者,宁愿放弃繁华的都市生活,也不会远离自然的抚慰。在这没人认识我的地方,我自由地游荡。没有远方的召唤,只有自己召唤自己,自己成了自己的远方。”因其胸中一段冲和、一段窈渺,故目虽见于景物,却不因景物所牢笼,有时遍处是景物,却又全由心境之澄照,以致能如陶如洗,脱于坯模。周游追慕“信马由缰,行云舒卷”的自然之风,幸得山水之灵气,所以《访佛》行文泠泠 洒,齿吐芬芳,笔流空翠,虽谈隐避而无萧杀之处,反之则情味趣味漾溢其中。周游惯于在古寺中、古塔下和古冢旁抒怀,于慨叹兴衰之余而发冲淡简适之心。他灵智却审慎,博识却不卖弄,富于激情却落笔冷静。周游用笔沉静悠缓,不逞意气,天然自成而又风味俱在,似不惊人而惊在其中。诚如著名军旅作家张庆秋所言:“检阅周游的散文,我们不难发现他追求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有效解决用现代白话写散文过于简单、过于直白、缺少变化的实际问题,而主动向古代汉语、向文言文寻求支持。可以说,周游散文语言的文白间杂,其目的在于让古汉语中仍有生命力的东西,经过实验性转换,在现代汉语中复活,是作家力求古为今用的体现。”(《中国历史名人再解读》)周游心趣清纯,语言典雅,时有禅师之逸韵,时有倩人之秀丽。《访佛》虽随景敷衍,步趋足从,却越去越出滋味,随心所欲之中让人悄然情生,暗自讶喜。周游散文大都篇幅较长,但是绝非懒婆娘裹脚布,篇篇引人入胜。
平心而论,周游终究是一介书生,他那率性而为、特立独行、誓不与流俗为伍的个性注定他不可能跻身官场和商场,更不可能春风得意马蹄疾地潇洒人生。正如周游所言:“既没有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自在,也没有王维松风吹解带的飘逸,更没有苏轼大江东去的豪放,只有李白一样低头思故乡的姿态……”他之所以访佛问道,是为寻求“一片圣地,一片浣濯身心、疏瀹尘垢的灵魂止泊之所”。他之所以淡泊名利,是因他对短暂的生命看得极其认真,所以对于个人的进退出处、活法死法,都力求作一番透彻的思考。他曾慨叹:“生命的前方就是死亡,城外村外还来不及空出一块闲地,就又有人无可挽回地去了。”这就使他把“学道”和“悟道”看得比荣华富贵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己之个性与灵明,遂有一种特别的珍惜。
我怕周游坐冷板凳着凉,企望大家买读《访佛》,以便他再“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我坚信他不会让我们失望的!因题数语而为之序。